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

焦科科

610430198705011034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河湖水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为了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本文深入研究了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文章首先分析了河湖水环境现状及其成因,然后探讨了治理与修复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接着重点介绍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生态工程修复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后,文章提出了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湖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一、引言

河湖水环境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供水灌溉、美化景观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特别是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湖水环境日益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黑臭水体、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频发。因此,开展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湖水环境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概述

当前,我国河湖水环境普遍面临水质下降、生态失衡的严峻形势。许多河流湖泊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甚至出现了季节性或常年性的黑臭现象。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同时,河湖水环境的恶化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饮用水安全、农业灌溉用水短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

(二)成因分析

造成河湖水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湖;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三是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设施不完善;四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河湖生态流量不足;五是生态环保意识薄弱,部分地区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

三、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一)基本原则

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即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多个方面;二是可持续性原则,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环境问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理修复方案;四是科技支撑原则,即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提高治理修复效果。

(二)技术路线

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污染源控制与治理,通过截污纳管、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第二步是水体净化与水质提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并提升水质;第三步是生态修复与重建,通过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四步是长效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河湖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确保治理修复效果的持续稳定。

四、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

(一)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污、曝气增氧等方法。底泥疏浚是通过机械或水力方式将河湖底部的污染底泥清除出来以减少内源污染;引水冲污是利用清洁水源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和置换以降低污染物浓度;曝气增氧是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以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混凝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等方法。混凝沉淀是通过向水体中投加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并沉降下来;氧化还原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物质;吸附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在表面以达到去除目的。

(三)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和水生动物修复等方法。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水生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转化和固定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水生动物修复是通过放养食藻鱼类、贝类等动物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并改善水质。

(四)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生态工程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修复方法,它融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生态护坡等工程设施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恢复生态的目的。人工湿地是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生态浮床是在水面上搭建浮床并种植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生态护坡则是在河岸或湖岸种植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并美化景观。

五、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

该项目针对城市内一条严重黑臭的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首先通过截污纳管控制了外源污染,然后采用底泥疏浚和曝气增氧技术改善了水质,最后构建了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床系统进一步净化水体并恢复生态。经过治理后,该河流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黑臭现象基本消除,生态系统也逐渐恢复稳定。

(二)案例二:某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项目

该项目针对一个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进行了治理。通过引水冲污和混凝沉淀技术去除了水体中的悬浮物和藻类,然后利用微生物修复和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去除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在湖岸种植了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并美化景观。经过治理后,该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富营养化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六、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一)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经济的治理修复技术;二是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合作,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水平。

(二)对策建议

为了推动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标准和处罚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治理修复项目的实施;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四是建立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河湖水环境质量和治理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

七、结语

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修复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和更高的环保要求,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殿常,陈亚松,赵云鹏等.面向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智慧水管家模式[J].环境工程学报,2023,17(07):2109-2117.

[2]夏军,陈进,佘敦先等.变化环境下中国现代水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地理学报,2023,78(07):1608-1617.

[3]闫爱萍,王浩,吴思.不同措施在城中湖水环境治理中的效能分析——以武汉市武昌区沙湖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07):124-127+18-19.DOI:10.16799/j.cnki.csdqyfh.2023.07.029.

[4]崔保山,刘烨凌,宁中华等.城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J].环境工程,2023,41(09):36-45.DOI:10.13205/j.hjgc.2023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