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争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2

课堂上的“争吵”

侯蓉

西安沣东第二小学      陕西西安   710086

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四,我像往常一样在课前整理好课件、教学设计,在预备铃响之前走进了一(3)班的教室。

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们今天格外的浮躁,吵个不停。看到我进了教室,小班长喊了一声:“起立”,可是,效果不佳,听到的同学寥寥无几。于是我示意站着的孩子们坐下,并带头唱起了《数鸭子》,这招果然奏效,大家陆陆续续的都跟着唱起来,教室里的声音逐渐变得和谐。一曲唱罢,孩子们都扑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我清了清嗓子看着小班长,说道:“上课”,班长喊了“起立”后,大家都整整齐齐的鞠躬说道:“老师好!”话音刚落,角落里却传来一声:“老师不好!”我辛苦营造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被破坏了,不用猜我都知道一定是平时爱下座位、爱说话、捣乱的小张使的坏。同学们都顺着声音朝小张看去,也在小声讨论着。

我示意其他同学坐下,走到小张旁边问他:“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跟老师打招呼呢?”

他还是一贯的满不在乎的语气:“不为什么”。

我平复了一下情绪,对他说道:“小张,你这么能说会道,老师都甘拜下风了,要不今天做个游戏,咱俩角色互换吧,这节课你上讲台来当一回老师,我来当学生吧”。说着,我就坐到了他的位置上,并把他往讲台的方向推了推。

可接下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张突然情绪非常激动,小脸涨的通红地说:“你是老师,应该你给大家讲课,我是学生,我又不会,应该坐着听你讲!”我被他这一吼吓了一跳,觉得小孩可能当真了,不过心里却又挺高兴的,这小家伙挺机灵的嘛。于是决定不跟他“正面冲突”,等他情绪平静下来之后,我转身问别的同学:“老师不讲课是因为什么?”这时候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因为小张破坏了课堂秩序,还不尊重老师”。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我心里也稍微松了一口气,孩子们还是知道基本的课堂秩序,也懂得要尊重老师,毕竟这是偶尔出现的一段“小插曲”,个别情况不代表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

于是我说:“老师知道你们现在应该是无忧无虑、爱玩的时候,每天大清早起床,来学校学习,“人坐在教室里,心都在操场上”,还有很多的课业要完成,我知道你们很辛苦,可是你们知不知道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辛不辛苦,你们坐着听,老师站着讲,老师每天比你们来的早,走的晚,要备课、要批改作业。可你们还要气老师,惹老师生气、伤心。人和人之间是相互的,老师喜欢你们、心疼你们、完全是站在你们的角度替你们考虑,为你们的未来担忧,希望你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们也要尊重老师呀!这样的话老师就不怕辛苦,也愿意像园丁守护种子一样,守护着你们,看到你们茁壮成长,老师也会倍感欣慰!”

孩子们都点点头,说他们知道了,会认真学习。小张这时低着头,两只小手扯着衣角,我顿时心生喜爱,摸了摸小张的头,将他拉回自己的座位,示意他坐下。于是我重新走上讲台,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好像瞬间长大了,一个个端端正正听课的样子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

课后我与班主任王老师谈起班上同学的课堂表现情况,谈话中,我了解到小张的家庭情况,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小张跟着父母从山东来到西安上学,但是父母工作特别忙,没有很多时间教育和陪伴他,所以他比同龄的孩子表现的更为敏感一些、想法更多一点,也更希望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认可。考虑到这一点,我觉得“老师”的职责也更加重大起来。

孩子们有很强的好奇心、能动性、极强的模仿能力,身边的环境对幼小心灵的成长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教育对给孩子的身心起到决定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力量有时会变得单薄,这时就急需老师的关怀与陪伴来弥补这些缺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光辉,更应变成一种神圣的职责体现在细微之处。

临近期末,我安排了美术期末随堂测验,在测验之前我给孩子们说:“不要害怕,大胆把自己想表现的东西画出来,别怕画坏,美术成绩不光是由这幅画决定,还有你们平时课堂的表现。”这时,小张说:“老师,上次我顶撞了你,表现不好,那会不会不管我画得多好,你都不会给我得优秀?”

这个聪明的家伙,反应可真快,看着他那认真的小眼神,我和王老师相视一笑,我对他说:“小张,其实老师们很喜欢你的,你聪明伶俐,知错能改,从那次之后你表现很好,成长了许多;我还听王老师说你期中考试得了‘双百’呢,只要你以后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表现,会变得更加优秀的,上次的事情老师原谅你了”。说着我对他笑笑,向他伸出了手,他看了看王老师,又看了看我,也伸出了小手,握住了我,然后默默低下了头,轻轻地说了一声:“老师,对不起!”我笑着说:“没关系,知错能改就还是好孩子,所以只要你现在认真画,还是有机会得到优秀的!”

听到这里他高兴地咧开嘴笑了,埋头开始认真完成作品。这个聪明、调皮、又有些敏感的小家伙,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呀!

至此,这场小风波告一段落,但是教育还远远没有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教育会对孩子之后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处事方式、待人接物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做为一名小学教师,让孩子们学习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成长,“树人”与“成材”需要两手抓。多些爱心、耐心和孩子们相处,做到亦师亦友,一视同仁,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去寻找他们真正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终有一天,这些祖国的“花朵们”会带给世界惊喜,而我们要做的则是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