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2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分析

付再超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云南镇雄 657200

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近年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发生规律、危害症状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绿色轻简化的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实际应用,验证了这些防治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绿色轻简化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探讨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对于实现小麦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一)病原菌

小麦白粉病,这是一种让无数农人心头一紧的病害,其罪魁祸首便是那布氏白粉菌。这种微小的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便如同疯狂的野兽般繁殖,无情地侵袭着小麦的叶片,使其逐渐失去生机。

布氏白粉菌尤其钟爱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肆虐。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它们如同找到了繁衍的天堂,迅速地在小麦田间扩散开来。每一片被感染的叶片,都成为了它们繁殖的温床,大量的孢子从这里飘散而出,随着风雨的传播,无情地侵袭着健康的小麦植株。

这种真菌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原本应该翠绿挺拔的叶片,因为病菌的侵害而变得斑驳、萎缩,甚至出现了白色的粉状物质,这便是病菌的菌丝和孢子。这些病菌不仅抢夺了小麦的养分,还严重地破坏了其光合作用的能力,导致小麦生长迟缓、产量锐减。

(二)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的肆虐并不是无迹可循的,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紧密相连,其中气候条件、品种抗性以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尤为关键。在气候条件方面,春季和秋季的温度与湿度为小麦白粉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繁衍环境。这两个季节中,温度适中且湿度较高,仿佛为布氏白粉菌定制了一般,使其能够迅速繁殖并通过风雨等途径广泛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麦植株成为了病菌攻击的主要目标,病情往往会在这两个季节达到高峰。品种抗性也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抵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有效地抵御病菌的入侵,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相反,抗病性弱的品种则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病情往往更为严重。栽培管理措施同样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连作、密植、氮肥过量等不当的栽培措施都会增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风险。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增加初侵染源;密植则使得小麦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繁殖;而氮肥过量则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过旺,组织柔嫩,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

(三)危害症状

在发病初期,小麦的叶片上会出现星星点点的白色粉状霉层,这些便是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它们如同微小的白色斑点,逐渐在叶片上扩大,并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一层厚厚的白色霉层,将整个叶片覆盖。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叶片显得格外刺眼,仿佛被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纱。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这些被病菌侵蚀的叶片会逐渐变黄、枯萎,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小麦植株无法正常地吸收和转化养分,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田间一片凄凉。

除了叶片,小麦的茎秆和穗部也是白粉病的主要攻击目标。当这些部位受到侵害时,会出现白色霉斑,这些霉斑不仅影响了小麦的外观品质,更重要的是,它们会破坏小麦的内部结构,导致茎秆变弱、易倒伏,穗部结实不良,空秕粒增多。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小麦的产量锐减,品质下降,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在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众多策略中,农业防治以其基础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而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一种防治手段,更是一种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度思考和优化。首先,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一举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麦品种繁多,而它们对白粉病的抵抗能力却天差地别。通过精心挑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抗病性能出众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大大增强小麦植株对白粉病的抵御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策略,不仅减少了后期防治的成本和难度,更有助于保持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合理轮作也是一项极具智慧的农业防治措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小麦,会导致土壤中白粉病菌的不断积累和繁衍。而通过将小麦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可以打破这种病菌的连续生活周期,使其失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环境[1]。这种“釜底抽薪”的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的生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此外,加强田间管理同样不容忽视。田间杂草和枯枝落叶是白粉病菌的重要藏身之处,它们为病菌提供了庇护所和养分来源。因此,及时清除这些潜在的病菌载体,保持田间清洁和通风透光,是减少病菌滋生和传播的关键。通过定期清理田间环境、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可以营造一个不利于病菌生长和繁衍的田间小气候,从而为小麦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害的环保型防治方法。针对小麦白粉病,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拮抗微生物和诱导抗性两种策略。拮抗微生物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可以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或产生抗菌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将这些拮抗微生物以喷雾或拌种的方式施用到田间,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而诱导抗性则是通过外源物质激发小麦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提高对白粉病的抵抗力。例如,使用水杨酸、苯并噻唑等诱导剂可以诱导小麦产生抗病性相关酶和蛋白,从而增强对白粉病的抵抗能力。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利用物理因素来防治病害的方法,具有环保、安全、无残留等优点。针对小麦白粉病,物理防治主要包括紫外线照射和热处理两种方法。紫外线照射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来减少病菌数量。通过适当延长小麦种子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可以有效地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降低病害的传播风险。而热处理则是通过高温处理来杀死病菌或抑制其生长繁殖[2]。例如,将小麦种子在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可以有效地减少种子带菌量,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在防治小麦白粉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例如,农业防治需要农民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意识;生物防治中的拮抗微生物和诱导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物理防治中的紫外线照射和热处理需要合适的设备和条件等。因此,在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时,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和开发,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些技术,以提高其防治效果和应用范围。

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和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和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和优化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为小麦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还应加强农民对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防治水平共同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先全,张伟,肖万婷,等. 四川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19(9):31-32.

[2]周文君.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J]. 农家科技(上旬刊),20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