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用于脑梗死护理中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用于脑梗死护理中效果分析

谭静

丰镇市医院        内蒙古丰镇        012199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的护理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结果:施护前SAS、SDS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护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SAS、SDS为观察组较低P<0.05;施护前NIHSS量表评分2组对比差异微小P>0.05,施护后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NIHSS量表评分为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负性情绪

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患病率较高,患者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软化,通常为急性发病,其进展速度较快,可诱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肢体偏瘫、口角歪斜以及四肢麻木和意识障碍等,此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和致死风险[1]。由于患者缺乏对此疾病的认知,再加上发病突然,并无心理准备,在患病后活动能力受限,患者的思想压力较高,比较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如若未能有效护理干预还可能诱发应激反应[2],影响患者的康复信心和预后改善,做好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改善上述情况至关重要。以下将分析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通过运用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1资料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样本抽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地点为我院,疾病确诊结果均为脑梗死,样本数量7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37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9例、18例;年龄最低47岁,最高78岁,均值(63.5±3.6)岁;病程最短1d,最长6d,均值(3.5±0.6)d。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0例、17例;年龄最低46岁,最高79岁,均值(63.4±3.7)岁;病程最短1d,最长5d,均值(3.4±0.7)d。2组上述各资料横向对比均差异微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例如做好患者的日常病情观察,遵医用药护理,营造优良舒适的环境,耐心细致的解答患者的疑问,详细告知日常的饮食原则,并督促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方法如下:(1)心理干预:加强护患沟通,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合其负性情绪的原因及严重程度等做好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列举康复案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同时给予鼓励、关怀、尊重以及呵护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正确看待脑梗死疾病,减轻其思想压力,动员家属给予患者日常的照顾、陪伴以及关爱;(2)健康教育:紧密围绕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和家属进行介绍,使其了解该疾病的产生原因、治疗手段、预后情况、常见并发症和预防方法等。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可结合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多种手段做好多元化的健康宣教,全面提升患者的认知度。

1.3评价规范

(1)2组患者均以焦虑、抑郁自测评表(SAS、SDS)对其焦虑和抑郁程度评估,SAS评分>50为焦虑,SDS评分>53分为抑郁,且评分越高其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2)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护理前后进行评估,方法为NIHSS卒中量表,0~42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涉及数据均利用SPSS22.0分析,文中计量资料所涉及的数据标准差其表示方法为:(±s),均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则表示为:[n(%)],均施以χ2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AS、SDS量表评分组间横向对比

施护前SAS、SDS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护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SAS、SDS为观察组较低P<0.05。

表1 SAS、SDS量表评分组间横向对比(±s

组别

例数

SAS

SDS

施护前

施护后

施护前

施护后

观察组

37

55.39±1.16

43.26±2.08

53.69±2.70

41.15±1.06

对照组

37

55.41±1.15

49.96±2.07

53.71±2.68

47.96±1.53

t值

0.288

5.036

0.199

6.025

p值

0.539

0.017

0.355

0.013

2.2 NIHSS量表评分组间横向对比

施护前NIHSS量表评分观察组为(15.62±2.19)分,对照组为(15.63±2.18)分,NIHSS量表评分2组对比差异微小P>0.05;施护后NIHSS量表评分观察组为(5.36±1.02)分,对照组为(8.26±1.07)分,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NIHSS量表评分为观察组较低P<0.05。

3讨论

脑梗死的患病使得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受限且自理能力降低,极大的加重了患者的思想负担,同时也给其家庭生活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多数脑梗死患者为中老年人,其年龄偏高,对于脑梗死疾病以及所采取的治疗手段缺乏认知,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担忧、紧张等不良情绪,这对患者的康复信心及预后改善均构成了一定影响

[3]。通过为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可提高患者对于脑梗死的认知程度,特别是能够使患者意识到配合药物治疗以及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患者的病情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同时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于对照组。表明,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的运用可提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谢红娟,连浩军,汪亚飞. 回授法健康教育对脑梗死介入术后超早期康复干预效果及心理应激、希望水平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4):543-547.

[2] 朱小明. 探析健康教育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护理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5):217,222.

[3] 郑鑫玉.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护理效果评价[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