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浑水沟泥石流治理经验及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4

盈江县浑水沟泥石流治理经验及当代价值

张丽娟

中国共产党盈江县委员会党校  云南德宏州  679300

摘要: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的浑水沟,曾经是大盈江流域最活跃最典型、危害最大的暴雨型暴发高频率粘性泥石流沟,严重制约着盈江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盈江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盈江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新中国38年的连续治理,修筑了浑水沟泥石流治理梯级拦沙坝群,成功驯服了浑水沟水患。修筑坝群和治理水患的全过程正是人民至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担使命的生动写照,更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作用,它承载着盈江人民的价值追求、凝结着盈江人民的勇气智慧的精神丰碑。

关键词:盈江县;浑水沟;治理成效;当代价值

浑水沟位于盈江县境内,地处盈江坝首,属大盈江左支的一条支沟。是一条暴雨型暴发频率很高的粘性泥石流沟。径流面积4.5平方公里,有7条支沟分布在主沟右岸,整个流域均由古滑坡组成,实测古滑坡方量达6.8亿立方米,流域内现代滑坡极为发育,面积为1.65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6.7%,其中:连续活动滑坡面积0.51平方公里,总方量约2000万方。浑水沟主沟全长3.75公里,沟床平均纵坡136%。流域平均宽度1.3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

浑水沟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具有干湿季分明,降水丰沛而集中等特点。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61.4毫米,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实测最大一日降水量78.6毫米,最大10分钟降水量17.8毫米。

浑水沟流域的主要特征是谷岭高差大,山坡陡峻,有大断裂带横穿流域而过,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坡地裂缝发育,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这些特征都是浑水沟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1 浑水沟泥石流危害及治理过程

1.1 浑水沟泥石流历史及危害

浑水沟滑坡泥石流暴发至今已有180多年。据记载,浑水沟泥石流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腾冲大地震,之前浑水沟尚是一条清水沟沟两岸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森林茂密。1842年腾冲大地震,加剧了浑水沟的崩山和水土流失,加之当时的刀耕火种,破坏了森林植被,生态失衡,继而发生了泥石流。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梁河、盈江、腾冲一带再次发生地震,这次地震,更促使了浑水沟流域滑坡活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较大泥石流相继发生。

1924年、1925年、1939年,盈江、梁河一带的多次地震,加剧了浑水沟的古滑坡体的强烈活动,山体逐年倒塌,造成越倒越陡,越陡越垮的恶性循环,滑坡泥石流活动愈演愈烈。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大盈江曾发生过较大决堤24次、冲毁村寨16个、18个村寨被迫搬迁,冲毁、淤埋农田约7万亩,大盈江、南底河不断改道,河道发生巨大变迁。建国后,来自浑水沟的泥沙大量於停河道,致使河道升高拓宽,大盈江堤防频繁决口,大盈江两岸冷浸田不断增加,甚至出现大片农田沼泽化,严重地制约着盈江县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威胁大盈江两岸10余万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2 浑水沟泥石流治理过程

1950年德宏州解放,第一面五星红旗在盈江上空升起的那一刻,“治理浑水沟,除水害,兴水利”便成为盈江县下定决心要办的头等大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成立了勘查组进行广泛勘察,提出了治水先治沙的思路;1966年元旦刚过,在县委的安排部署下,浑水沟第一代治理人——徐国权带领一支5人队伍来到旧城区,作为先锋部队一边征地建设水土保持站,一边筹划浑水沟勘查测量工作,正式开始全面治理浑水沟泥石流。经过半年多的勘查研究,最终决定将浑水沟内七个凹子中的1、2两凹作为重点,开始进行滑坡泥石流治理。1967年提出对浑水沟进行“沟坡兼治、治坡为主,恢复植被、植树造林”的治理方针,从此拉开浑水沟滑坡泥石流治理的序幕。1970年,将浑水沟列入根治大盈江重点项目,成立浑水沟工程指挥部,开始了大规模的群众治山治水的运动,大盈江及浑水沟治理的初步方案也在此时正式形成。

大盈江两岸的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备物资和行李,从各个乡镇、村寨赶来了大量的群众和知青,上马高峰期工地上聚集着多达3000人以上。没有石材,他们就地取材,炸石备料,山崖上高悬的大石就是他们的爆破目标;没有钱就想办法,买点便宜的石灰,烧点红土搅拌了以后做粘合材料,支砌拦沙坝;粮食不够吃,青菜丝瓜,酸杷果拌饭是常态;没有住的地方,工人们就用木头盖叉叉房,用茅草来遮风挡雨,每个寨子前来参加治理浑水沟的人员,男女集中住在一间间简陋不堪的茅草屋里,中间用茅草隔开。工人们行于山脊,住着窝棚,衣食简单,用最原始的方式做着最繁重和危险的工作。

1975年底,一号拦沙坝终于竣工,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然而由于浑水沟地质条件复杂,基础深度不够,泥石流从大坝底部下滑,部分坝体出现悬空,最大悬空6米多。面对桀骜不驯的泥石流,盈江各族儿女没有气馁,1975年,受云南省水利厅及科委的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泥石流队的专家前来研究、协助治理泥石流。在张信宝等地质专家的带领下,对浑水沟进行现场勘查监测,以及州县1975年组织编报的设计文件,成都地理研究所于1976年指导修改了设计方案,正式上报省州有关单位,得到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和重视。修改后的方案是:把原先在猴子岩峡谷段有利地形建造8座10米高的拦沙坝的设计方案,调整为修建6座15米高的拦砂坝,形成梯级拦沙坝群。

然而,浑水沟要建的坝是一座大型拦沙坝群,工程在既缺乏施工机械、又缺乏大型拦沙坝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动工兴建,参加施工的人员以普通工人、农民、机关干部为主,工地基本生活条件又极为简陋,任务之艰巨,历时之久,困难之多难以想象。

1978年,团结的盈江各族人民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首先在一号坝下游修建了“门坎”工程,使1号拦沙坝恢复了拦沙治水的功能。1980年~1990年,浑水沟工程指挥部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2号、3号、4号坝的施工。同时为了控制门槛坝下游沟道下切,在下游沟道上建了6座潜坝。1991年开始,张信宝和地质专家王士革着手五号坝、六号坝的设计,由浑水沟工程指挥组织施工5号、6号拦沙坝的施工。盈江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到2004年,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按照规划设计全部竣工,巍峨的浑水沟梯级拦沙坝群耸立在崇山峻岭中,牢牢锁住了疯狂下泄的泥沙,袭扰盈江160多年的浑水沟泥石流终于得到有效治理。

2 浑水沟泥石流治理经验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全新认识。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后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浑水沟泥石流的成功治理,解决了沿岸百姓的生存危机,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1 坚持党的领导

解放后,浑水沟泥石流灾害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66年开始,盈江县组织全县人民对浑水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决心要带领盈江人民走出年年防灾、年年受灾的困境。1970年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列入大盈江治理重点工程,地区领导坐阵指挥。浑水沟治理工作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缺钱、少粮、物资匮乏的困难,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守“坚持党的领导,高举红旗向前进”的信念,听党指挥,服从领导,这也是浑水沟梯级拦沙坝能够顺利建成的重要组织保障。几代浑水沟治沙人在党的领导下,一干就是38年,扎根祖国边疆建设,为盈江县浑水沟治理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浑水沟泥石流的成功治理也向世人雄辩地证明:党的领导是根、是魂,劳动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盈江县浑水沟的治理初衷,是为了解决大盈江两岸人民群众遭受洪涝泥石流灾害的问题。然而,在遥远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没有专业的水利工程建设人才队伍,治理泥石流灾害更是没有前例可鉴。盈江县浑水沟要建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大型梯级拦沙坝,既面临着工程量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落后的种种挑战,又需要解决资金缺乏、物资匮乏、机械落后的重重难题。党把全县十万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不怕苦不叫累,大家自带伙食和工具,手挖肩扛,劈山筑坝,不惜流血流汗,维护群众利益,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品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

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盈江县浑水沟修筑拦沙坝的工程持续了38年,漫长的浑水沟治理过程中,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各族同胞血脉相连、手足相亲、不分你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家集思广益、分工紧密、团结协作,克服了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的制约,为了同一个目标,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同吃同住同劳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投入到拦沙治水中;精力旺盛的各族青年还组成文艺宣传队,高喊口号、载歌载舞,为大家加油鼓劲。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将几千人的工地凝聚成一个大家庭。浑水沟泥石流治理梯级拦沙坝群的成功建设,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真切缩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正在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3 浑水沟泥石流治理的当代价值

纵观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决策和建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在浑水沟治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建党精神,犹如奔流不息的大盈江水,已经镌刻在大盈江每一块石头上,融入到每一滴江水中,成为盈江县人民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新时代盈江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焕发时代风采,彰显时代价值。

3.1 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洪涝泥石流灾害是历史上长期困扰盈江县人民生产生活的症结所在,浑水沟治理是盈江人民的根本要求,修建浑水沟拦沙大坝符合盈江县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年的盈江县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为人民修筑大坝,依靠人民修筑大坝,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盈江县作为农业大县,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结合盈江县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设定的“五个行动”(项目驱动行动、特色兴农行动、园区增效行动、口岸重塑行动、文旅融合行动)方案,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加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生动诠释。

3.2 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

浑水沟拦沙坝是党群同心一起创造出来的,从1966年到2004年,38年如一日的艰苦卓绝,矢志为民、锲而不舍,终于建成了浑水沟泥石流治理梯级拦沙坝群,解决了困扰盈江县人民160多年的水患问题。盈江县委领导干部尊重客观实际、齐心协力、团结实干,体现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

为了解决大盈江两岸人民的水患问题,盈江县委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精心筹划,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如此周期漫长、工程浩大的水利建设项目中,盈江县人民要改变旧貌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当时的盈江县人民敢于突破各种限制,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建成了浑水沟泥石流治理梯级拦沙坝,这正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的深刻表现。广大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以苦为乐,大家不谈报酬、不讲条件,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拦沙坝得以顺利建成。浑水沟治理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正是共产党人紧紧依靠群众、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期盼、践行群众路线的鲜活教材和宝贵政治财富,充分体现了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求真务实精神;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敢于负责、无私奉献的真抓实干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盈江人民创造了治沙的奇迹,把几代人的期盼变成了现实。大力弘扬浑水沟治理过程中所坚持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对盈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3 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担使命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担使命,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盈江县人民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战在浑水沟治理上,谱写了全县人民追梦、圆梦、续梦的交响曲。浑水沟拦沙坝修建时间长达38年,正值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困难时期。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盈江县人民也没有退缩,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各族群众在缺少机械、缺乏保障、缺少技术支持的艰苦岁月里,靠着酸葩果拌饭,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带动下,用双脚趟出治沙险路,用双手挖开悬崖峭壁,历经千难万险,袭扰盈江县百余年的流沙终被拦截在了猴子岩峡谷,38载的顽强拼搏,建成浑水沟梯级拦沙坝群,创造了治沙的奇迹。在整个浑水沟治理过程中,盈江县人民不畏艰险、绝不放弃,凭着一份执着和决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有力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担使命的精神。

3.4 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作用

浑水沟治理的过程,也是流域内生态环境重建的过程。当年的放牧区和砍伐区,已经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78%,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对抑制滑坡、保持水土发挥着重要作用。浑水沟沟口以下的河段,过去长期遭受浑水沟泥沙危害,经连续治理后,河道下已垦植农田4000余亩;浑水沟下游不再受水患的袭扰,人民安居乐业。浑水沟泥石流治理成功后,新建的潞盈公路得以改走左岸,公路线型平顺,缩短公路里程10km,方便了群众出行。

38年的浑水沟治理工程,沧桑岁月,时光如梭。四代人的美好青春都镶嵌在浑水沟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间,大盈江两岸丰收的田野上见证着各民族团结一心修复山川的豪迈壮举,奔流不息的大盈江水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真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务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今的大盈江两岸,稻谷金黄,丰收在望。生发于浑水沟的水患,早已被宏大的坝群驯服,变成涓涓细流,不断汇入江河,为大盈江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水源。永不屈服的盈江人,怀着坚定的信念制服水患,又用勤劳的双手开垦万亩良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大获全胜后,又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热潮,战天斗地的精神依然没变。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浑水沟治理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激励边疆干部群众自立自强,激励党员走在前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盈江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盈江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盈江县水利水电局编纂.盈江县水利志(内部发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3]盈江县水利水电局编纂组.盈江县水利水电志(第二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盈江县农村局.德宏州盈江县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任务书(内部资料),1978.

[5]盈江县浑水沟工程指挥部.统一认识  进一步搞好浑水沟治理工程(内部资料),1979.

[6]张正荣,胡家林.浑水沟流域的泥石流及其治理成效[J].中国水土保持,1992(8):27-30+65.

[7]杨再智.云南大盈江浑水沟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21.

作者简介:张丽娟(1987—),女,汉族,云南盈江,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