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铁路客车修理业务劳动效率提升的探索

/ 2

国家铁路客车修理业务劳动效率提升的探索

李光远 王草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211800

一、项目综述

本项目以精益管理为理念,坚持劳动效率提升为牵引,围绕国家铁路客车修理业务发展需要,通过用工结构优化、产线业务优化、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优化、劳动效率评价、专业技能提升等主要抓手,重点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推进国铁修理业务劳动效率提升。

二、项目目标

1.项目背景

一是国家铁路客车修理业务受市场影响,全年任务量存在不均衡现象,现有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人员配置整体劳动效率偏低。二是用工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矛盾突出,生产用工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国铁修理业务占比4.3%。三是劳务用工人数占比较大,劳务用工和外包用工占比44.2%。以上问题制约了国铁修理业务劳动效率提升。在此背景下,以精益管理为理念,坚持劳动效率提升为牵引,加快推进实施国铁修理业务劳动效率提升改善重点项目。

2.项目目标

国家铁路客车修理业务用工结构实现优化,业务生产定员定额降低5%,劳动负荷率提升10%

3.改善方向

①生产用工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生产用工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劳务用工人数占比较大,通过优化员工队伍结构,改善修理分厂人员结构与质量。

②通过修理产品劳动定额优化。对修理主产品劳动定额进行修订,通过写实主产品、评估工艺加改等方式,寻找现阶段主产品与原产品定额之间的差异,编制新的主产品劳动定额标准。

③通过生产组织优化、关键工序能力提升优化、提高员工技能水平,针对生产一线员工,合理调配人员、"一专多能"、"多专多能"人员培养等方式达到压缩定员并持续提升劳动效率的目的;

三、项目实施

1.围绕国铁业务发展做好"加法"

①关键工序人员储备做"加法"

梳理国铁修理板块制动管路、顶板、侧墙结构组装等关键工序,盘点对应岗位人员年龄、学历结构情况,识别出年龄大、学历低的员工岗位情况,制定人员储备计划,补充新人50余名,经过半年的现场岗位培训,目前已全部具备上岗资质。

②承揽新造生产任务做"加法"

国铁修理板块生产任务不均衡,人员会有阶段性富余,为提高人员利用率,稳定员工收入,承揽160动集项目车体打磨、平顶焊接等部分业务,总人数不增加,委外业务通过人员内部调剂、交叉作业的方式利用生产间歇期完成生产,提高整体效能。

③生产高峰余缺调剂做"加法"

国铁修理板块产品具有平台多、批量小及生产任务不均衡的特点,用工需求波动比较大,针对生产波峰和低谷情况,充分利用生产用工采用余缺调剂平台,通过盘点公司内外部资源,调余量补增量,提高人员利用率,降低用工成本,全年修理板块余缺调剂40余人次。

2.围绕技术管理变革做好"减法"

①低学历、低绩效人员退出做"减法"

通过系统梳理修理业务人员结构,识别修理业务学历低、技能水平偏低人员以及人员不稳定、产品质量可追溯性不强等风险点,通过岗位和作业工序分布情况分析,对人员结构进行调整,退出36人,用优秀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以业务外包的形式进行替换,综合考虑修理业务实际需求,按业务重要性、特殊性、关键性进分阶段替补,保证人员结构调整稳定过渡。

②柔性化产线建设做"减法"

通过对修理业务产线布局优化,综合修理业务实际生产需求及160项目修理业务预测等因素,厂修车产线由原先的" S "型流水线布局调整为" U "型标准流水线布局,建立柔性化产线,由14个工位优化为10个工位,节约作业人员约10人。

③辅助业务优化做"减法"

通过梳理辅助作业内容,重新设置作业流程,将转运放行工位辅助人员划转到直接生产班组内,减少辅助人员2人。优化关键工序人员标准配置,成立攻关小组实现工位穿插工作,调配辅助人员参与技能要求不高的地铁构架冲洗直接生产工作,间接减少直接生产用工4人。

3.围绕修理业务提质增效做好"乘法"

①修理业务人才培养,人员效能做"乘法"

通过内部挖潜,发挥返聘技能专家优势,建立修理业务培训道场,加强员工专业技能提升及跨工种技能培训,开展关键岗位员工技能提升培训,2023年技师、高级技师考试中修理分厂共有5名高级技师、8名技师通过全部考试。持续做好二技能人员培养,申报培训二技能人员20名,使其逐步向多能工方向发展,并发挥一岗多能作用,提高人员利用率。

②改善不良、提质增效做"乘法"

推进国铁修理产线改善不良、提质增效工作,开展厂修客车车体钢结构外墙板调修及油漆工艺优化平面度提升,客修和地铁架修的柔性化产线打造、塞拉门调试工作效率提升、提升修理客车车窗淋雨质量及效率、160KM铝梁加工工艺改进等课题5项,共计创造有形价值68.8万元。

③劳动定额优化做"乘法"

通过梳理修理业务主产品原有标准,根据各产品的特性、劳动定额现状,综合考虑工艺加改、工序委外变更等多方面因素,成立由工艺技术、人力资源、精益运营组成等写实组,运用现场写实、员工山积图、工序推移图等精益工序,编制全新的修理主产品劳动定额。以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为导向,构建"三率三比"劳动生产效率评价机制,推动生产单位优化组织、内部挖潜、强化管理,提升劳动效率水平。

4.围绕员工履约评价做好"除法"

①岗位竞聘做"除法"

通过骨干业务人员竞聘上岗机制,国铁修理业务对全体工位长进行重新竞聘上岗,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通过论文演讲、现场答辩等方式,建立修理业务骨干队伍,工位管理人才梯队,激活修理业务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竞聘上岗10人,均为大专学历或技师层级。

②履约评价做"除法"

为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激发员工活力动力,组织实施劳动合同履约评价,评价不合格的劳务用工退回劳务公司,一方面通过履约评价识别出岗位胜任力不足人员,通过培训持续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履约评价激发员工主动学知识、练本领动力,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劳动效率的提升。

四、项目成效

1.国铁修理业务人员结构趋于合理

全年国铁修理业务共替换顶岗50人,人员结构实现优化。年初50岁修理分厂占比45.4%,年末中50岁以上占比32.9%,降低12.5%.全年培养二技能员工57余人,修理业务具有二技能员工占比42.2%

2.国铁修理业务定额定员持续优化

全年国铁修理业务结合劳动效率提升计划,新规变化点以及近两年集团高铁劳动定额标准项目执行情况,对25T、25K、25G等15个车型的劳动定额修订,全年修理产品定额平均压缩5%,定员压缩7.6%,当前修理分厂总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整体实现优化现员37人。

3.国铁修理业务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通过国铁修理业务劳动效率提升,完善修理业务产线定员标准,优化了劳动定额,实现了不增加用工人数的情况下增加新产业,地铁架修组装部分,新造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整体卫生间生产等。修理业务上人员劳效大幅提升,实现了修理车日产2.5辆的目标,2023年平均修时40.68天/辆,较2022年47.32天/辆,缩短6.64天/辆。预计本年度劳动负荷率达82%,比去年提高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