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2

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张妙慈

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529300

摘要: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而偷窃行为也可以归类为其中一种。对于中职生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见,但在工作中几乎每年都有类似个案,一旦在校园内出现偷窃行为,必定会给学生本身、同学、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职生存在偷窃行为的学生进行行为分析,对其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类似的学生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及其解决办法,为教师在应对类似行为中提供些许参考。

一、青少年偷窃行为的原因

中学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大多是小偷小摸行为,从法律归因,因偷盗金额较少,绝大多数都不构成犯罪,他们的偷窃对象大多都是同学、家人、朋友等身边亲近的人,或是小店的一些钱财、物品等,情节较为轻微。研究近年的相关论文时,我们可以发现有专家根据青少年盗窃事件的独特性,把青少年的偷窃行为分类为冲动型、经济型、反抗型、无知型、占有型强迫型、堕落型、集体型、癫痫型等十个主要类型。

1943年,马斯洛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五个层级的人类需求理论,按照需求的重要程度从低至高排序,具体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级别层次最低的一类需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青少年的物质生活需求和满足是他们最主要需要去满足的身体需求。一旦他们的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采取偷拿窃取的手段和方式去实现及满足这种需求。中学生偷窃行为的产生可追溯其童年时期。童年时期,儿童的心理满足来源于对食物、对玩具、对家庭温暖的需求。儿童时期,儿童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占为己有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儿童都会对其行为进行分辨,并对自我进行约束。如果童年时期出现对喜欢的事物占为己有的行为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或儿童因“占为己有”的行为尝到甜头,久而久之则会令其行为因“占为己有不会被责罚”的思维而形成固化,进而导致进入青少年时期,形成偷窃行为或是偷窃成瘾。如在我校实行的封闭式管理中,是不允许学生私自带充电宝回校充电,有些同学手机没电了就会去偷别的同学的充电宝;还有部分同学还会在学校手机保管柜里偷取别人的手机,宿舍内部偷取化妆品、日常用品、零食等财物,课室趁别人不在翻别人书包、抽屉等等。深刻记忆在我心中的是,2016级有位幼儿教育专业的女生,只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当她的同班同学去实训室上课时,她会趁机翻查他人的书包,盗取现金、食品、日常用品和手工艺品等,虽然所偷之物价值不高,大多是“牛奶、帽子钩和糖果饼干”等孩子们偏好的物品,这无疑是在暴露了她内心最简单的物质欲望。这样的欲望本身无可厚非,不被视为错误,但用违法的方式去满足这种欲望就是不对的。究竟为何学生会选择偷窃来去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呢?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缺乏稳定的物质来源,家庭的有限的物质支持也无法有效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该案例给我们的家庭教育警示是:预防孩子盗窃行为,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度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

二、青少年偷窃行为的心理辅导

当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进入对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我们在面对青少年偷窃行为,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合力为其寻找解决方法,帮助其走出困境。如果我们辅导得好,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将会符合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处理不当或者辅导不及时,对于逆反期的青少年而言,行为容易叛逆,甚至会做出危险的行为,如打架斗殴,压力过大想自杀的危险行为。

1、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发现学生有盗窃行为时,尽快与他们的父母取得联系是极其重要的。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其中一种是主动去学生家中,向父母全面阐述孩子的行径,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以便找出可能导致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外,你也可以利用家长会这个平台,邀请有问题学生的父母,将学生的行为情况展示给他们,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一同探索教育子女的方略。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一起交流学习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此外,你也可以通过电话等手段,持续地与父母进行跟踪沟通。做这些都是为了和他们一起教育孩子,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是被家庭、学校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同时,这也可以提醒他们注意到教育方法,以便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在日常生活中,确实需要妥善照看自己的财物以降低孩子盗窃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旦学生犯下偷窃这样的错事,他们会背负重大的精神负担,担心自己的错误行为被人发现并害怕受到教师的谴责和同伴的嘲讽。在这样的场合下,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扰。教师有可能以理性的态度,和学生一同重新审视《中学生守则》的相关规定,弘扬诚实待人这一公认的道德价值,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并揭示偷盗行为的负面影响。教师亦可通过情感的方式,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反思。此外,教师也能够淡化问题的严峻性,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进而解决问题。

①坚持正面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表现出小偷小摸行功的学生,教师不能主观地标签他为“小偷”,而应客观看待,独自与其深入交谈,使其明白偷窃行为的羞耻与其带来的信任的丧失。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曾指导一名名叫张某的学生,他由于偷窃被同学们排斥,这使他的学习成绩急剧下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一直与他保持交流,让他感到被关注与被重视。我会主动寻求与他相遇的机会,关心他的日常生活情况。我亦会抽出课余时间同他交谈,向他传授一些基本的道德标准。对他表现出的任何小小的进步,我会及时地赞美,以强化他心中正面形象的认同感。经过持续的努力,张某成功戒掉偷窃的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②树立良好典范,用正能量感染学生

老师的行为态度对学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敬业的师德、优秀的个性特质,让他们以身作则,发扬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指引学生。他们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正面的模范,以道德感动人、以道德赢得尊重、以道德教育人,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觉性,改进不足。

③开展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举办多样化的集体活动能够触发学生对个体兴趣的热情,开阔其观念,让生活更富彩。这对于思考方式的教育指导,品质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培养,毅力的锤炼,知识的累积和技巧的完善都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我们为预防学生们可能产生的偷盗之类行为,可以组织以“我是杰出公民”为主题的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在重要的节日里,发起团体活动,这样既能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带来欢乐,也能提升他们的团队精神,富裕他们的生活,并同时教导他们更多为他人考虑,不再只顾自己,理解“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④深入学生心理,开展心理训练

无论何种类型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对其抱有耐心,去深挖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思维方式。对于犯了偷窃行为的学生,教师有责任仔细寻找学生偷窃的背后原因,以便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问题的加剧复杂,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加,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势必需要逐渐提升。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过于重视,而对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全面素质培养则轻视了。学生的许多个人问题,包如一些反社会的习惯,被无视,没有及时地进行干预和校正。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处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需要解决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尝试建设班主任邮筒也是一个好的办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排解困扰的通道。当安排学生写周记时,偶尔安排他们写一些《我的真实面》和《我想对你说》这样的主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对于偷窃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探究他们形成偷窃习惯的背后原因,并以各种案例为教材,定期与他们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变化过程,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的引导和鼓励。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疏导与帮助,让他们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