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2

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效果分析

张艳萍

浙江省余姚市妇幼保健院  315400

【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突出治疗中采取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纳选对象为2022.11至2023.11在院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70例,按随机法均分2组,对照组行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行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比对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及日常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实施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的同时,还有着较高治疗安全性,建议推广。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症状体征改善;不良反应

颈椎间盘突出大多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以上肢与颈肩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且伴存有运动、肢体感觉障碍,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群体,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较大,针对此病临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1-2]。此试验旨在分析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纳入者均为颈椎间盘突出,纳入总数70例,分组采取随机法,对照组:年龄28~70岁(49.54±6.71岁),男20例女15例;观察组:年龄最低/最高25岁和72岁,平均48.12±6.53岁;性别男/女18例和17例。组间各项资料无差异,可比对,P>0.05。

1.2方法

2组入院后均接受MRI、CT以及X线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位置、大小与形状,掌握神经根受压状态与椎管有效矢状径,为手术治疗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在术前12h与4h时指导患者禁食与禁水。对照组在完善基础性检查后予以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则提供施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戴上无菌手套后对皮肤进行消毒,促使患者颈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于后斜角肌的后缘平环状软骨处所触摸到的骨性突起则是横突后结节,以此处结节水平线与肌沟间交点为穿刺点,对皮丘实施局麻处理后,借助穿刺针于横突后结节位置施针,进针角度与皮肤维持90°,直至针尖可触及横突后结节,待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后,注入浓度为1%的25mL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症状体征改善效果,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选以JOA评分,0~29分对应指标水平差/高;

(2)不良反应,恶心;头晕;其它。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7.0的统计软件来分析数据,把连续变量使用(x±s)的方式呈现,以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检验;对于分类变量,以百分比的形式展示,并通过卡方检验来比较各组间的差异,若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症状体征改善效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优,P<0.05。

1 症状体征改善效果(x±s,分)

组别

例数

临床症状

临床检查

日常生活

对照组

35

16.17±2.31

19.26±3.41

18.75±2.32

观察组

35

22.84±3.57

24.57±2.69

24.13±3.04

t值

-

9.280

7.233

8.323

P值

-

0.000

0.000

0.000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

2 不良反应(n%

组别

例数

恶心

头晕

其它

总发生

对照组

35

3

4

1

8(22.86)

观察组

35

1

1

0

2(5.71)

x2

-

-

-

-

4.200

P值

-

-

-

-

0.040

3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指的是颈部椎间盘由于受急性或者反复性轻微损伤致纤维环受损、颈神经与脊髓受髓核压迫,对于部分存在颈部外伤史患者而言,其大多为急性起病,以上背部、肩部及颈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且伴存有肢放射性神经痛,在颈部运动以及睡眠状态时会加重疼痛感[3]。目前,临床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对于有明确脊髓或者脊髓神经根压迫情况者,以手术治疗为主,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作为创新性治疗手段,相较于传统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此治疗方式可起到快速止痛、降低因炎症介质致血管扩张与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等情况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炎症缓解的同时,还能维持其鞘神经纤维完整性,对神经髓鞘再生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4]。在实际治疗期间,经采取局麻方式进行麻醉,既能够阻隔疼痛传导路径,促使患者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血液循环的同时,还能减少患者机体受损程度。除此之外,经准确对穿刺点实施麻醉,可起到提升麻醉成功率的作用[5]。此试验结果得出,治疗后在临床症状(16.17±2.31分与22.84±3.57分)、临床检查(19.26±3.41分与24.57±2.69分)、日常生活(18.75±2.32分与24.13±3.04分)以及不良反应率(22.86%与5.71%)各项指标上,相较于对照组的治疗指标,观察组症状体征改善效果更优,且发生不良反应率较低,P<0.05,由此可见选取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所得到的效果显著性高于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对于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更佳,并且还不易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风险,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总体而言,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时,选择实施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更能够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建议进行推广应用以及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林秋水, 吴晓东, 王建喜等. 经椎间盘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 (14): 1804-1808.

[2]王子轩, 孙琳, 张晓勇等. 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 16 (03): 60-62.

[3]李冠军, 苗洁, 李晓东等. 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2, 22 (04): 1354-1358.

[4]曹正培, 王玲, 王晓英. 腰骶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 2021, 27 (21): 59-61.

[5]杨海涛, 王岩, 贺淑文等. 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 11 (01):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