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及护理体会

杨雨茹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11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n=55)绳梯穿刺配合常规护理,研究组(n=55)钝针扣眼穿刺+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5.45%、穿刺无痛率90.91%,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内瘘感染、内瘘闭塞、局部渗血、血栓形成、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具有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荐。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

血液透析充分关键在于血管畅通,而动静脉内瘘成形为最佳选择,但容易引起较多并发症,降低血液透析质量。因此,探讨一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内瘘穿刺技术,对促进内瘘寿命进一步延长、确保内瘘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钝针扣眼穿刺、绳梯穿刺这两种方法在动静脉内瘘形成中比较常用,目前关于二者应用效果的比较相对缺乏。优质、全面护理配合能够防治相关并发症,辅助动静脉内瘘穿刺质量提升。故本研究纳入110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对照观察,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及护理效果,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11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组为对照组(n=55)、研究组(n=55)。对照组:男/女的例数为31/24,年龄38-73岁,均龄(58.71±8.18)岁;23例高血压肾病、25例糖尿病肾病、7例其他。研究组:男/女的例数为30/25,年龄36-72岁,均龄(58.83±8.22)岁;22例高血压肾病、26例糖尿病肾病、7例其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55例应用绳梯穿刺配合常规护理,上下穿刺位置相距0.5-1cm,下机时覆盖弹力绷带,按压止血15min;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向其口头强调注意事项及禁忌,嘱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研究组55例应用钝针扣眼穿刺+综合护理,即[1]:以25°角度将锐针刺入至血管,随后平行推入,皮下隧道创建后给予钝针扣眼穿刺,操作之前必须全面清洁消毒,将穿刺局部血痂清除干净,扣眼形成后,以25°角度将钝针送入血管内,下机时覆盖弹力绷带,按压止血15min。提前将钝针扣眼穿刺优势及风险告知患者,赢得其配合,同时(1)在上岗前对操作人员给予有计划的同质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钝针扣眼穿刺重点、要点,提升专业水平,确保操作流程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2]。(2)组员参与血管通路建立、安全监测、内瘘评估、并发症处理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上报。(3)皮下隧道形成早期,对于血管充盈欠佳、血管细的患者,经超声指导下明确穿刺深度、角度,并给予醒目标记。超声观察发现隧道、穿刺部位、血管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便可以钝针穿刺。(4)用2%氯已定清洁穿刺操作前后的皮肤,结束血透后揭开透明贴,再用2%氯已定清洁消毒局部3次后,重复覆盖无菌贴。使用专用工具剔除血痂、痂皮,禁止私自除痂,预防操作不当导致的内瘘感染;血透结束后按压适度,严控按压时间,预防皮下血肿;全程严格消毒、全面清洁,注意保护穿刺点位,指导患者科学保护内瘘,注意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的,预防内瘘闭塞;内瘘一侧禁止进行侵入性操作,比如采血、输液等,预防血栓形成[3,4]。(5)护理人员以图文并茂手册、短视频、模具等形式向患者科普内瘘保护要点,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安全意识。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穿刺时的痛感强烈程度进行评估,从低到高赋分0-10分,其中0分无痛、1-3分轻度痛感、4-6分中度痛感、7-10分重度痛感;观察两组有无内瘘感染、内瘘闭塞、局部渗血、血栓形成、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1.4数据统计处理

选用SPSS22.0医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均以[例(n)、百分率(%)]形式描述并用x2检验,检验结果用P值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小组

病例数

一次性穿刺成功

两次穿刺成功

两次以上穿刺成功

研究组

55

47(85.45%)

5(9.09%)

3(5.45%)

对照组

55

38(69.09%)

10(18.18%)

7(12.73%)

x2

-

4.192

1.929

1.760

P

-

0.040

0.164

0.184

2.2两组穿刺痛感程度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穿刺无痛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穿刺痛感程度对比

小组

病例数

无痛

轻度痛感

中度痛感

重度痛感

研究组

55

50(90.91%)

4(7.27%)

1(1.82%)

0

对照组

55

40(72.73%)

9(16.36%)

3(5.45%)

3(5.45%)

x2

-

6.111

2.180

1.037

3.084

P

-

0.013

0.139

0.308

0.079

2.3两组并发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更少(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对比

小组

病例数

内瘘感染

内瘘闭塞

局部渗血

血栓形成

皮下血肿

总发生率

研究组

55

1(1.82%)

0

1(1.82%)

1(1.82%)

2(3.64%)

5(9.09%)

对照组

55

3(5.45%)

1(1.82%)

2(3.64%)

2(3.64%)

6(10.91%)

14(25.45%)

x2

-

5.153

P

-

0.023

3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最安全、最便捷的透析通路,但不同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使用有直接影响,操作不当情况下容易产生较多并发症,缩短内瘘使用寿命。科学合理的穿刺配合优质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治相关并发症。本研究中,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5.45%、穿刺无痛率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内瘘感染、内瘘闭塞、局部渗血、血栓形成、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5]:绳梯穿刺法于血透期间需更换穿刺点,由于受个体血管条件限制,其临床使用受局限。钝针扣眼穿刺期间,使用锐针在同一角度、相同点位给予反复穿刺,成功创建皮下隧道后再用钝针穿刺,相比于绳梯穿刺,其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患者承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根据患者需求、病情特征、治疗方法辅以综合护理干预,在实施之前增强同质化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钝针扣眼穿刺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过程中,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婧,矫健梅,彭影,等.48例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实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18, 17(4):268-271.

[2]缪鹏亮,朱唯一.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血液净化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0, 37(1):71-73.

[3]庄建红,张荣荣,曹利芬.全程点式对接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21, 36(17):1599-1601.

[4]张莹,陈美秀,张波.针对性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护理研究中的影响分析[J].智慧健康, 2018, 4(11):145-146.

[5]金莉,祁爱蓉,杨栋,等.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