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认知和态度的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认知和态度的调查分析

李文昊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生前预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未来的护理专业人员,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和态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于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和态度仍了解甚少,缺乏相关研究数据支持。因此,旨在填补这一知识空白,分析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知水平、了解程度以及对生前预嘱的态度。调查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生前预嘱的现状,为改善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依据。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认知和态度的调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生前预嘱认知态度调查分析

引言

了解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和态度。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生前预嘱存在认知模糊和知识缺乏的情况,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相关教育和培训。此外,学生普遍对谈论死亡感到不舒服,并倾向于回避与之相关的话题。关于个体选择权,学生整体上认为患者应该有权利做出自主决策,但在实践中缺乏相关经验和技巧。因此,强化教育和培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沟通技巧以及倡导个体选择权成为改善学生认知和态度的关键建议。

一、学生对生前预嘱态度的特点

学生对生前预嘱态度的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等。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对生前预嘱的态度常常呈现以下特点: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深入了解。他们可能对生前预嘱的定义和具体实施方式存在模糊的认识,并且缺乏相关知识。这种认知模糊和知识缺乏往往导致对生前预嘱的态度持保留或无法形成明确观点。由于年轻人相对较少面临直接的生命威胁和健康问题,他们通常倾向于回避探讨与死亡相关的话题。这种心理倾向可能导致对生前预嘱的态度持消极或回避的情绪。学生通常缺乏与生前预嘱相关的实践经验。他们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相关情境,难以体会到生前预嘱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缺乏实践经验使得他们对生前预嘱的态度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直接触动和感知。学生可能更倾向于接受权威人士(如医生、家人)的建议和指导,而对个人选择和自主决策缺乏足够的自信。他们可能更愿意将生前预嘱的决策交由专业人士或家人负责,而自身的参与和决定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生前预嘱的态度常常呈现认识模糊、不愿接受死亡概念、缺乏实践经验和倾向于依赖权威建议等特点。

二、学生对生前预嘱态度的影响因素

不同文化对死亡和生命价值的看法不同,这些观念在家庭和社会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一些文化背景下,对谈论死亡存在忌讳,这可能导致学生对生前预嘱持谨慎和回避的态度。家人对生前预嘱的态度和实践方式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家庭成员有积极的生前预嘱经历,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支持生前预嘱。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信仰对他们对生前预嘱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些人将个人自主权和尊重个体选择视为重要价值,他们更可能支持和积极参与生前预嘱。接受过相关教育培训和了解生前预嘱的学生往往对其持积极态度。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前预嘱的意义和目的,从而塑造他们的态度。学生可能会通过亲身经历或与他人的交流接触来形成对生前预嘱的态度。如果学生有亲友或身边人曾经进行过生前预嘱,这些经历会增加他们对生前预嘱的认同和接受度。所以,学生对生前预嘱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经历和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认知和态度的建议分析

(一)强化教育和培训

提升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和态度,强化教育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和培训班,全面介绍生前预嘱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方式。通过专业科目的讲解、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前预嘱在医学伦理和护理实践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案例研究、影像资料和真实生活经历等。通过这些资源的运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触和了解生前预嘱的实施过程和涉及的伦理困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此外,可以组织专家讲座、研讨会和研讨小组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与行业专家进行互动和交流,加深对生前预嘱的理解。通过强化教育和培训,将学生打造成具备深刻认知和积极态度的护理人才,为未来的护理实践做好准备。

(二)丰富教学资源

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材、案例和资料,涵盖生前预嘱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情境。这些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书籍、学术论文、在线平台等方式进行获取和分享。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视频资料、模拟演练和虚拟实境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生前预嘱的过程和意义。通过接触真实的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学生能够更生动地了解生前预嘱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园开设讲座或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这样的教学资源将提供学生与专业人士互动和学习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考角度。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护理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沟通技巧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力。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敏感话题的讨论,以及如何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或工作坊,帮助学生学习与患者和家属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信息和解答疑问的技巧。学生需要学会恰当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沟通,以确保对生前预嘱的传递和理解准确无误。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处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个人偏好,以确保沟通的顺畅和有效。通过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和家属合作,尊重他们的意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这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生前预嘱态度,并在未来的护理实践中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需求。

(四)倡导个体选择权

学生应该被教育和鼓励尊重和支持患者及其家属在生前预嘱方面的自主选择包括让学生了解每个人对生前预嘱的需求和期望可能存在差异,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案适用于所有人。学生需要理解生前预嘱是患者表达意愿和决策的方式,而不是强加自己的观点或偏好。为了实现个体选择权的倡导,学校可以组织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和患者代表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通过这些经验分享,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生前预嘱的重要性和影响。此外,课程中可以引入伦理和权利相关的案例研究,鼓励学生探讨不同的伦理困境,并寻找平衡患者权益和护理责任的方法。倡导个体选择权还需要借助校外资源,如社区组织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学生可参与志愿服务和实习,亲身接触和了解不同群体对生前预嘱的态度和做法。这样的体验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个体选择权的重要性,并培养尊重患者意愿和需求的意识。

结束语

总之,通过上述建议的执行,可以帮助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生前预嘱,增强他们对生前预嘱的认同和接受度。这将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护理实践中更加敏锐地关注患者的个体需求和权益,并且提供更为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娇,文安华.某高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生前预嘱认知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22,20(26):3713-3716.

[2]王小丽,周幸莲,余赟等.某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对生前预嘱的认知情况调查[J].循证护理,2021,7(07):929-932.

[3]宋莉娟.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21.000081

[4]丁多姿.医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培训效果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20.000373

[5]刘宇.护理学专业死亡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研究[D].延边大学,2019.0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