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种养结合模式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6
/ 2

浅谈种养结合模式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刘旭

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摘要:在我国沿海地区,渔业得到高速发展,水产养殖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规模化、集约化和高密度养殖模式凸显弊端,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所投饲料中仅有20%—50%的氮和15%—65%的磷被养殖鱼类吸收,大量排泄物和饲料残渣被排放至水体中,造成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增加,对养殖鱼类产生毒性,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严重的甚至造成大量死亡。为了保证养殖水体的质量,常通过更换养殖水体来降低氨氮的浓度,这不仅浪费淡水资源,还易导致周围水体富营养化。种养结合模式是指将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空间上实现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可有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鱼菜共生”模式是种养结合模式中的一种经典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结合起来的新型复合耕作体系,是一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种养模式,其最大的优势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关键词:种养结合;水产养殖业;应用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绿色、高效已成为各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其中,对于水产养殖产业来说,水产品质量安全也成为了广大消费者关心的问题。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质污染、养殖面积减少等问题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技术创新不够,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1水产养殖业概述

水产养殖业,又称为养殖渔业。根据养殖水质的不同,水产养殖可分为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随着《“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的提出,我国的水产养殖模式在不断创新,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已经发展出了稻渔种养结合、智能渔场、休闲渔业以及鱼菜共生等高效、环保的运作模式。据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统计,中国在世界淡水养殖规模和水产品消费市场容量均排名第一。由此可见,我国对水产养殖产品的需求量大。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在满足我国消费者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水产养殖户大致可分为3类:常规养殖户、特种养殖户、混合养殖户。按照养殖面积可将养殖规模划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规模指0.67hm2以内,中等规模指介于0.67hm2和3.34hm2之间,大规模指大于3.34hm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且耕地面积较少,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东南沿海居民以水产养殖为生。湖泊河道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网箱养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淡水养殖的主要养殖方式。水产养殖户的养殖活动呈现分散广、投资低、规模小、风险小、便于管理的特点。

2种养结合模式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2.1合理调节水质

养殖场水质并非一成不变,即便前期创造了极为优越的养殖环境,保证水质无污染,但随着养殖活动持续进行,水产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气候持续发生变化,养殖场水质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众所周知,水体质量关系到水产品的生长效果,科学使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调节水质,积极发挥光合细菌、沸石粉或活性酵母等物质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培养有益生物来清除养殖池内杂质和污染物,可净化水质,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户要根据水产特征来有针对性地调节水质。比如在养殖鱼、虾、蟹时,养殖户首先需要对养殖池进行消毒,一般采用生石灰,目的在于为鱼、虾、蟹等水产提供绿色的水体环境。然后再投放微生物及有机肥,调节养殖池的水质。浮动草床法除了能合理选用物理、化学的水质调节剂、微生物等,还能有效地调节养殖池的水质。浮动草床是根据自然法则,在养殖池的水面上,以浮床为载体,通过吸收、吸附、生物竞争的机制,吸收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的氮、磷和有机物质,并以收获的植物体的方式将其排出水体,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在实际养殖中,应将该技术与其他水质调控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绿色生态养殖。

2.2丰富生物多样性

在种养结合模式中,种植植物的发达根系可为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环境。通过光合作用,种植植物将氧气运输至根系,在发达的根系周围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环境,为好氧、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适合的栖息环境。杨天燕等通过高通量测序测定“鱼菜共生”模式中水体环境和植物根系的微生物菌落,发现“鱼菜共生”模式中的优势菌群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蓝菌门,而根系微生物群落中占优势地位的分别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此外,还发现在“鱼菜共生”模式中,种植植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反之共生微生物也可促进种植植物的生长。“稻鱼共生”模式可显著提高种植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体环境中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稻鱼共生”模式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在“鱼菜共生”模式中,不同功能部位包含不同菌落,其中鱼类排泄物是一个独立的微生物菌落,植物根系、生物过滤器和滤石中具有相似的微生物菌落,但该微生物菌落更具多样性。综上可知,在种养结合模式中,植物根系、土壤(底泥)、生物过滤器和滤石等均可作为微生物的栖息环境,不同栖息环境的具有不同的菌落结构。种养结合模式丰富了水体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水体环境中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2.3循环水养殖

通过对传统池塘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为两部分,即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施,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可以对多个品种鱼类进行高密度养殖,如四大家鱼、鲈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乌鳢等。大水体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安装推水设施,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整个养殖过程中除了需要适当增添少量水以外,不需要额外换水。类似的养殖模式还有路基集装箱循环水养殖、高低位池塘循环水养殖(含玻璃钢、帆布、水泥池等)、池塘“零排放”圈养生态养殖模式等。

2.4病害防治

第一,共生。共生是一种水产与水生植物混合生长的模式,意在促进彼此共同生长,相互依存。在这种模式中,水产和植物可以同时生长,水中有许多的植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和疾病。水产常会出现一些疾病,这主要是因为水产粪便中存在很多病菌,如果水产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提高病害发生率,但是将植物融入水产生长环境,不仅可以在光合作用下提高水体含氧量,还可以增强水产的抗病能力。事实上,投放大量水生植物,其核心意义与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水产养殖效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突出水生植物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所发挥的作用,即调节水产粪便成分,增加水体营养物质含量,减少水体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环境中的氧气含量。

第二,混养。混养与共生不同,需要在同一环境空间下养殖两种或两种以上淡水水产。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共同生活和生长的水产必须能够“相互利用”“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降低淡水水产的患病概率。比如,在养殖池中混养草鱼、鲫鱼、鲤鱼及鲂鱼等,考虑到不同的鱼的品种,生态阶级会有较大的差异,混养能提高养殖池中的生物多样性,形成更加丰富的生物链,例如鲫鱼和草鱼活动范围在池底,可能会破坏池底的生态环境,这类鱼患病时移动速度会明显降低,会成为肉食性的淡水鱼的食物,从而避免了病原体的再次传播,有效遏制了病害的发生。

结语

种养结合模式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传统农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都市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种养结合模式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技术将会更加成熟,更加适合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未来,在水产养殖业中,种养结合模式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刘爽,安诗琦,严子微,等.现代鱼菜共生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3):160⁃166.

[2]李微,任黎华,戴永良.池塘鱼菜共生循环水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18,39(12):27⁃28.

[3]饶伟,李道亮,位耀光,等.循环水养殖新模式⁃鱼菜共生系统[J].中国水产,2017(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