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6
/ 2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杨冬冬

威县中医院  河北威县  0547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站160例糖尿病前期人群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综合护理管理。随访3年,比较两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S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改善情况,糖尿病发病率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各生理生化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综合护理管理,能改善患者各生理生化指标水平,降低糖尿病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治未病”;护理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措施,需长期通过饮食调节、药物疗法及运动疗法等进行血糖的有效控制,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随着病程迁延,还会出现多种糖尿病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工作压力增大,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向年轻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治未病”理论左《黄帝内经》早已提出,是中国传统中医学对待疾病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现代卫生预防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病”顾名思义是指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疾病。本研究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综合护理管理,以期为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2月1日~2023年3月1社区卫生服务站糖尿病前期人群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即6.1mmol/L≤空腹血糖(FBS)<7.0mmol/L;糖耐量减低(IGT),即7.8mmol/L≤餐后2h血糖(PBS2h)<11.1mmol/L。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者;遵医依从性差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将纳入研究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糖尿病前期人群护理管理小组,定期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干预形式包括集体授课、个别指导及多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综合干预。

1.2.1情志调理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是中医学的一种心理疗法,指的是人的心理要时刻保持安静,遇事要淡泊,这样才能有抵抗外邪的真气。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要加强情志管理,向其讲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的重要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气血平和,保养正气,舒畅心志,有利于控制血糖。

1.2.2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一直以来是中医提倡的饮食疗法。加强饮食管理,对控制血糖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向研究对象讲解饮食疗法对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并帮助其制订个性化饮食食谱。以均衡营养、控制总量为原则,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以粗粮(如荞麦面、玉米面)为主,蛋白质以瘦肉、鱼为主,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钾、钙等新鲜蔬菜。如果两餐之间有饥饿感,可用西红柿、黄瓜充饥。将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内,预防肥胖。

1.2.3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而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指的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作息要规律,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延年益寿。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阴阳之养生原则,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春、夏季节要早睡早起,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户外散步等),锻炼强度要适宜,以保养阳气;秋、冬季节要晚睡晚起,适当减少户外锻炼时间,避免风寒,以保养阴气。运动能促进糖原的合成及提高骨骼肌对糖的吸收,同时也能减少肥胖。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行为意识,有利于调节机体代谢功能,同时能降低血糖水平。

1.2.4未病先防

“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指的是医治病症应在没有出现异样症候以前,即未病先防。中医特色的预防糖尿病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如体针、腹部推拿按摩、耳穴埋豆等多种方法。常用体针穴位有中脘、曲池、天枢等,通过体针干预,可有效改善机体代谢水平,降低血脂及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空腹血糖及纠正糖耐量异常。腹部推拿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部血液循环,进而改善胰腺血液供应,修复胰腺功能;腹部推拿按摩从胃、脾、肾达到三重论治机能的综合立体治疗效果,这些都有利于做到“未病先防”。耳穴埋豆干预方法,可刺激三焦、胰胆、内分泌等穴位,相应脏腑经络功能得到调节,可以可抑制食欲从而控制体质量,胰岛素分泌得以有效调节,从而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化为糖尿病的发病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BMI、FBS、PBS2h、HbA1c、TG、TC、HDL、LDL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糖尿病发病率;比较两组生活质量状况,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13],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状况(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及精神健康(MH),各项指标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随访3年后各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两组随访3年后各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比较(x±s)

组别

n

BMI

FBS(mmol/L)

PBS2h(mmol/L)

HbA1c(%)

TG(mmol/L)

TC(mmol/L)

HDL(mmol/L)

LDL(mmol/L)

观察组

80

20.68±1.86

5.57±0.32

7.55±0.42

4.35±0.23

0.78±0.44

4.62±0.68

1.52±0.10

2.75±0.23

对照组

80

23.06±2.01

5.96±0.35

8.92±0.57

5.68±0.30

1.56±0.35

5.87±0.96

1.11±0.12

3.79±0.57

t值

7.773

7.356

17.310

31.470

12.410

9.504

23.480

15.13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随访

3年后糖尿病发病率比较

随访3年后,观察组糖尿病发病人数为10例,发病率为12.50%(10/80);对照组糖尿病发病人数为28例,发病率为35.00%(28/80)。观察组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χ2=11.180,P<0.05)。

2.3两组随访3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两组随访3年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项目

观察组(n=80)

对照组(n=80)

t值

P值

PF

95.28±28.13

85.69±26.34

2.226

0.027

RP

96.17±25.67

84.12±22.36

3.166

0.002

RE

91.76±24.35

82.98±21.66

2.410

0.017

SF

96.41±26.35

86.72±31.10

2.126

0.035

BP

89.79±24.31

81.23±25.22

2.186

0.030

VT

94.83±25.99

85.47±29.36

2.135

0.034

GH

91.25±24.15

79.34±21.36

3.304

0.001

MH

95.66±26.5

84.21±24.32

2.846

0.005

3讨论

“治未病”最大优势就在于对疾病的预见,即对疾病的认识具有前瞻性。摒弃过去“治已病”的传统观念,在发病前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以防患于未然,尤其对疾病的高危人群更要强调加强预防的重要性,即做到“未病先防”,具有超前的预防疾病理念。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改善胃脾功能,合五脏、平阴阳、通六腑等对机体全面进行调理。

“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护理工作中,也是护理工作思想前移的理念。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通过情志调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未病先防等综合管理,形成护理管理新模式,可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治未病”的优势就在于疾病发生前期采取相应措施达到预防效果。“治未病”理论运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护理管理中,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糖尿病防治方法,通过情志调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未病先防等综合护理管理措施,使糖尿病前期人群阻断或延缓了糖尿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传承弘扬“治未病”理论,将会为糖尿病综

合防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婷,黄莉吉,余江毅.“治未病”指导下的糖尿病肾病防治策略[J].江西中医药,2022,53(04):12-15.

[2]唐玉英,李琳,刘作东.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研究[J].智慧健康,2021,7(16):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