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视角下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以济南老火车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工程伦理视角下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以济南老火车站为例

于梦宇 仲翌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建设项目造成大量建筑遗产的破坏和拆毁,在建设项目中,建筑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对人工环境的道德义务,因而必须从工程伦理学的角度来考虑。1992年,津浦铁路济南站在一片反对声音中被拆掉,然而最近又重新提到了重建旧火车站的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争论。以这一事件为案例,从工程伦理层面上对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从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以期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工程伦理;建筑遗产保护;济南老火车站

1建筑遗产保护下的工程伦理内涵

工程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为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创造活动。工程伦理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在工程实践中的一种道德表现,它有别于一般的社会伦理,它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是当代人的关系,也是当代人与后世人的关系甚至是与前人之间的关系。

建筑遗产保护是以当代社会和先辈的利益为切入点,对工程中人为的环境伦理责任进行研究,它源自于人的继承习惯,而继承伦理则是其道德表现形式。建筑遗产的保护是一种继承伦理的体现,它以尊重即对前人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为基本准则,以制度伦理为实现途径,建筑遗产的保护是是工程伦理的新维度[1]

2济南老火车站的工程伦理分析

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遗产性建筑,这些建筑物中有许多是被列强侵略后留下的,但是许多都已经被摧毁或被拆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遗产也逐渐消失。济南老火车站的拆除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典型案例,也是一种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反面事例,对于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2.1济南老火车站的发展脉络

2.1.1历史背景与建设概况

济南老火车站,即津浦铁路济南站,坐落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车站街,位于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济南站的交汇处,坐北朝南,东西走向,是清政府和英德签订的五百万英镑的贷款合同来修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铁路。1908年建成,1912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Hermann Fischer(赫尔曼·菲舍尔)设计,是津浦铁路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车站,并与济南铁路局等建筑构成了一座雄伟的德式建筑群。二战结束后,德国人在《远东旅行》一书中把它称为“远东第一站”[2]

2.1.2建筑特色

济南老火车站(图1)曾经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塔形钟楼、圆形屋顶、拱形门窗、高大台阶、花边墙壁[3],就像是一座小巧精致,精美别具风格的“积木”。在这些建筑中,最显眼的是一座32米高的圆柱状钟塔,它位于济南老火车站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建筑的亮点。

图1  1911年的津浦铁路济南站

2.1.3拆除与重建

济南老火车站经历了从清末政权的软弱、民国的崛起到没落、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飞跃发展,1992年7月1日,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直到2008年6月,济南铁路公司的仓库中再次出现济南老火车站的大钟,大钟被人们发现后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2010年两会上,一些委员建议恢复旧火车站,这一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后,有关“是否要重建老火车站”的讨论,也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之久。

2.2济南老火车站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原因

从工程伦理的视角分析,总结其被拆除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济南的客流每年都在增长,每天高达五万人,再加上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的流动也在加速,每年与上一年相比大约增长三千人次,所以原有的旧车站已经无法满足交通需求。

二是领导人员思想上的误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旧中国深受资本主义的压迫,所以追求现代化建设,排斥资本主义的思想成为发展风向,而对济南的老火车站仅仅有表面的了解,以为是殖民时期的产物,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产被拆除。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要深入挖掘原因、分析时弊,寻找出应对之策,以便在以后建筑遗产保护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使建筑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

3工程伦理视角下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3.1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中的伦理问题

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就是城市发展空间用地紧张,客观上给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了一定困难,城市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目光短浅,以及实践中的“随意性”,加剧了建筑遗产破坏、毁灭和消亡的速度。

3.2建筑遗产保护制度中的伦理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建筑遗产尚未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现存的建筑遗产状况不明,无法全面了解建筑遗产存在的问题,致使其资源遭到严重的损害。

3.3建筑遗产保护决策中的伦理问题

在决策过程中,常常是由上级领导的意志来决定,只顾着追求“一把手”的政绩,只想着追求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起点和规格,没有考虑到建筑遗产保护本身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3.4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当前,已拆除的建筑遗产由于图纸缺失、历史图像少、拆除时间长等问题,加上各地技术能力有限,尚未建立起建筑遗产间联动保护,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与修复系统,存在着精度低、效率低等缺陷,很难满足实际的调查、评估、保护和更新的需要。

4工程伦理视角下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4.1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新旧城建设

城市是一个系统,新老体系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建筑遗产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时,我们不能仅用单纯粗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应该从长远考虑。合理规划和统筹兼顾新旧城建设可以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4.2进行遗产普查,完善法规政策

完善建筑遗产的鉴定标准和方法,对建筑遗产进行分级、分类调查和登记,并建立遗产名录,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建筑遗产的管理和所属主体,并对不同等级的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使用,形成一整套的保护利用的法规政策,从而达到最优的目的。

4.3加强决策程序民主化、科学化

在保护工业遗产时,应该建立鼓励不同观点的建议和多元发展的机制,政府和有关代表有义务鼓励、关注不同的观点。对技术方面的问题,要特别重视,要仔细地论证,谨慎地对待;对于来自利益相关者提出的各方面意见和请求,要认真斟酌,反复切磋;关于其他方面的分歧,应该提高对该方面重视程度,进行必要适当的协调。

4.4加强新技术应用,还原历史信息

利用GIS和 AR技术,采用数字化的方法保存基本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建筑,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建筑遗产,提高对建筑遗产的认识。另外,因为电子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因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的复原历史,方便快捷地向大众介绍建筑遗产的价值,引起大众的注意,进而为下一阶段的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支持。

5结语

在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筑遗产不断面临着现实的“拆除”和“保留”的难题。现以济南老火车站为例,探讨充满城市魅力的陈旧建筑同经济建设发展步伐之间的冲突,老建筑保留还是拆除,更新还是替代这一问题具有深刻意义。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类建筑,使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建筑遗存成为城市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健,范佳昕.工程伦理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556-560.

[2]乔鹏程,杨佳奇,王兰,韩波.中国老火车站研究-以济南老火车站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3):226.

[3]赵林,宋蒙蒙.济南老火车站保护改造中人文精神的体现[J].工业建筑,2015,45(05):46-48+29.

[4]赵谦祥,陈雳,黄文哲,张悦.逝去建筑遗产的复原研究——以津浦铁路济南站为例[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22,38(02):89-96.

[5]崔秀敏.工程伦理视角下的新城区建设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