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管理在心脑血管中的措施与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双心护理管理在心脑血管中的措施与成效

徐卓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开展双心护理的措施与成效。方法: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医院心血管内科2017年收治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双心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好。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双心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能够满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身心需求,更好地调整其身心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双心护理管理;身心需求;护理质量

引言

心血管疾病因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易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负性情绪[1]。而负性情绪的产生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导致临床疗效及预后质量降低,因此,对心血管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十分必要。临床发现,常规护理因过于系统化,导致患者个体化护理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心需求。而双心护理模式能够很好地改变心血管病患者的身心状况。有学者提出,双心护理模式能有效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身心需求,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32例,女38例;年龄47~81岁。对照组男33例,女37例;年龄48~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病情体征实时监控、饮食指导、生活干预及适量运动指导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双心护理。

(1)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培训,提高其心理学知识和护理水平。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数患者发病时毫无心理准备,一旦生病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慌等负性情绪。对此,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准确、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准确回答,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压力。叮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怀,让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关心。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案例,以增加其自信心,嘱其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

(3)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详细向患者介绍护理目的、护理操作和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提高其对疾病和护理的认知度,进行护理操作前先叮嘱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得到患者的支持是顺利开展护理工作的关键。

(4)改善护理环境,提高患者舒适度。心血管内科应合理布局护理环境,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让患者感到温馨,依据患者建议添置报刊、花卉等。

(5)加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应掌握其心理状态,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患者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案,明确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制定干预措施,尽可能取得家属配合,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护理时要取得患者信任,调动患者的配合度和主观能动性,促进护理效果的提高。

1.3观察指标

患者的心理状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进行评分[2],SAS、SDS的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差,心理状态越不健康。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内容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率=(满意患者数+一般患者数)/总患者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差±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好(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67.40±5.20

33.90±3.70

66.20±5.10

31.20±3.40

观察组

68.60±5.00

51.80±4.80

65.70±4.90

53.60±4.20

t

1.06

6.56

0.83

8.13

P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

组别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率(%)

对照组

48

18

1

97.12

观察组

31

27

9

84.61

X2




12.77

P




<0.05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改变,这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心血管病患者病情严重,确诊后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异常[3]。病情较重、年龄偏大的患者甚至会产生悲观、轻生等念头,不仅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与自信心,还会导致病情更加恶化。随着医学和护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模式已从传统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护理流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临床研究证实,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对患者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护理操作不当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成为关键。

双心护理是现代护理学提出的新型模式,是指建立在“以患者为中心”基础上,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积极的健康教育引导及改善护理环境等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消除负性情绪,从而达到提高患者依从性、提升护理效果的目的,非常适合心血管病患者。

研究发现,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好,说明双心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是因为,双心护理模式能够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向患者传达积极、乐观、向上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问题,有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之所以心血管病患者对双心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高,是因为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整后,依从性显著提升,促进了护理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满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身心需求,有效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对患者的康复和满意度提高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婵婵.心血管内科开展双心护理管理的措施与成效[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3):82-83.

[2] 王彩红."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8):85-87.

[3] 杨通欢.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双心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