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翔主任医师运用自拟温胃建中汤治疗脾胃病脾胃虚寒证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学习高翔主任医师运用自拟温胃建中汤治疗脾胃病脾胃虚寒证经验

李晓钰

河南登封嵩正中医院,河南 登封 452470;2.  高翔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郑州 452470

【摘要】 脾胃虚寒证是脾胃病的常见证型 。高翔主任医师认为现代人普遍阳气不足,脾胃阳气亏损、虚寒 内生、 胃络失于温养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重要病因,其在临床实践中归纳并总结了导致脾胃虚寒证的大 因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起居无常、贪凉饮冷高翔主任医师临床治疗脾胃病脾胃虚寒证常以自拟温胃建中汤为基础方,并根据脾胃虚寒夹湿、夹瘀、夹 气郁等不同证候特点及不同脾胃病的具体情况,灵 活加减 用 药,疗 效显著 。 该文分享高翔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脾胃虚寒证经验。

【关键词】   脾胃病;脾胃虚寒证;温胃建中汤;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高翔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 胃癌前病变等,常见中医证 型包括脾胃虚 弱、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肝胃郁热、湿热困脾、痰湿阻遏等  。脾胃虚寒证是脾 胃病 的  常见证型 。高翔主任医师是国家4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国家级肝胆脾胃知名专家,从事 中医 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30余年,在 临床诊治脾胃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主要介绍高翔主任医师运用自拟温胃建中汤治疗脾 胃病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高翔主任 医师认为,所谓脾胃虚寒,即脾胃阳虚 。 脾胃与阳气有密切的关系,阳气因脾胃而资生,脾 胃功能 正常,阳气才能生发并充实 。 脾胃易受外邪、饮食、情志等影响,导致脾胃虚弱,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受纳功能失常,进而 出现一系列脾胃虚寒的表现 。高翔主任医师经过多 年的临床观察,归纳并总结导致脾胃虚寒的大 因素, 现详述如下。

1.1    先天禀赋不足 《灵枢· 寿夭 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 阳。”高翔 主任医师认为,先天禀赋对人的体质有重要影响,若父 母为 阳虚体质,或婚育年龄较大,或孕期贪食寒凉等,均可导致子女形成先天阳虚体质。

1.2    起居无常 《灵枢·大惑论》云:“阳气尽则卧,阴 气尽则寤。”睡眠-觉醒是人体与自然界 阴 阳 的昼夜变化相适应 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入夜 阳气耗散、阴气渐盛而入 眠, 清晨阴气将尽、阳气渐盛而醒。 高翔主任医师认 为,人体若长期作息无常,夜 间不 睡则耗伤阳气,清晨不起则封杀阳气,终致阳气难以升发,日久式微。

1.3   贪凉饮冷  夏季炎热,人体毛孔开放,阳气散布  于体表,体内阳气相对不足 。高翔主任 医师认为,现代社会,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日趋普及,然而夏季人体腠理松,若过度使用空调易导致风寒邪气从毛孔侵入,直接食用冰箱中的冷藏饮食亦会损伤阳气 。

2  辨证鉴别

高翔主任医师认为,临床症见脘腹怕凉,畏寒怕冷,口唇色淡,喜热饮,睡眠偏多,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浊,脉沉等,即可辨为脾胃虚寒证,但亦存在不少症状、体征干扰临床辨证,需仔细鉴别 。

3    遣方用药

3.1    温建中汤 高翔主任医师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为法,自拟温胃建中汤治疗脾 胃虚寒证 。 本方 由 黄芪建中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化裁而成,组成药物包括 炙黄芪、桂枝、炒 白芍、干姜、麸炒 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当归、川芎、肉桂、豆蔻、麸炒 山药、大 枣、炙甘草。方中炙黄芪补脾益气、 桂枝、干姜温阳散寒,麸炒白术补脾益气燥湿,茯苓健脾补 中渗 湿,麸炒山药补脾养 胃, 姜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豆蔻芳香化湿;当归、川芎活血行气、化瘀通络;炒白芍养血敛 阴、 缓急止痛,并兼制全方温燥之性;大枣益气滋脾、 炙甘草入脾走胃,甘缓和中, 调和诸药 。    

3.2    辨证加减  高翔主任医师认为,临床上证候表现复杂者更为常见,脾胃虚寒常夹瘀、夹湿、夹肝郁等,此时处方需随证加减变化 。

4.  验案举隅

4. 1   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女,32岁,2021年 1月 16日初诊 。 主 诉:间断胃 脘胀痛 1年,加重2天。 患者 1年前进食生冷诱发胃脘胀痛,自行艾灸后症状缓解 。后每因受凉或饮食生冷则 胃脘胀痛不适未系统诊治 。2天前,患者因受凉后致胃脘胀痛加重,伴嗳气,大便溏泻,于外院诊断为“ 功能性消化不良”口服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现于我院就诊 。刻下症:胃脘胀痛,喜温喜按, 嗳气打嗝腹胀,偶有恶心,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畏寒怕冷,手足冰凉,大便稍溏,舌嫩红略暗,边有齿痕,有瘀点,苔白厚,脉细濡。 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 中健脾,和胃止痛。处方:温建中汤加减。组方:炙黄芪 20g , 党参15g,桂枝 10g , 炒白芍 15g , 麸炒白术 15g , 陈皮 10g , 茯苓 15g ,  木香5g,干姜6g,姜半夏 10g , 姜厚朴12g,生姜 10g ,  泽泻15g, 炒枳实12g , 广藿香 5g(后下) ,酒大黄 4g(后下) , 麸炒山药 15g , 炙甘草 6g 。7剂,每日 1剂,水煎,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2021年 1月 23  日 二 诊:患者胃脘胀痛已去大半,恶心消失,食欲较前改善,乏力倦怠减轻,大便基本 正常,每 日 1次,仍嗳气,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舌嫩红 略暗,边有齿痕,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遂在初诊方基础上去生姜,干姜加至9g, 肉桂6g, 以增强温 中降逆 之功 。7剂,煎服法同前。

按语:本案患者因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胃阳气, 虚寒 内生,脾胃阳虚,阴寒凝滞,气机不 畅,故 胃脘胀  痛、喜温喜按、嗳气;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故见恶心、食  欲不振;阳气亏虚,故乏力倦怠;阳虚不能温养,故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脾虚运化失司,故大便溏薄;舌嫩红略  暗、边有齿痕、有瘀 点、苔薄 白,脉沉细,皆为脾 胃虚寒  之象 。 故予温 胃建 中汤加减治疗 。

按语:从本案患者主症及舌脉不难辨为脾 胃虚寒证,唯胃灼热一症不典型 。 高翔主任医师在 临床实 践中发现,脾 胃虚寒之人亦可胃灼热 。 此时治疗不 必应用清热泻火之药,应在少许海螵蛸抑酸护膜的同 时,应用炙黄芪、麸炒白术、麸炒 山药等健脾补气药 以 辅助正气,增强胃黏膜对胃酸的耐受性 。 本案患者服 用温胃建中汤加减治疗后不仅主要症状 明显缓解,胃灼热同样消失,可见方药对证 。 临床中对于脾胃虚寒证的干扰症状需仔细进行鉴别。

5    小结

高翔主任医师认为,现代人阳气普遍不足,特别是在先天禀赋不足、乱用清热解毒药、滥用抗 生素、起居无常、贪凉饮冷因素的影响下,脾胃阳气虚损更甚 。 故其治疗脾 胃病 多从脾胃虚寒出发,同时注重兼夹证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具 体情况,以温胃建中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变化,从而达到温补脾 胃、固护 阳气,调脾 胃之升 降润燥,复脾胃之受纳运化,以治愈脾胃病的目的。通过跟随高老师学习,使我对脾胃疾病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每遇此类病人,加减运用此方,多有良效,偶有病机复杂者,结合高老师关于脾胃病的理论加减化裁,亦能收到效果,在临床应用中,仍需细心体会、仔细辩证、恰当用药。

参考文献

[1]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194-194.

[2]唐旭东,王凤云,李慧臻,等.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J].中医杂志,2019,60(17):1520-1530.

[3]甘德春.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0):122- 125.

[4]胡美英,胡淑丹,潘圳.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19):2867-2868.

[5]刘汶,范萌,陈言言,等.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气郁结证患者胃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1):30-33.

[6]李德了,李玥瑶.黄芪建中汤加减对脾胃气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