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4
/ 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夏榕谨

伊春市第一中学  153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高中语文课程的模块教学问题逐渐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模块教学的含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模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模块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模块整合;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改革的深入,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首先运用于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也面临着改革,所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块教学理论。模块教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模块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是模块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三是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四是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2020修订)》的相关理念,以及个人教学实践,对高中模块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究。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模块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的实行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的整体意识、教材意识、单元意识等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老师要宏观把握好教学,从整体出发,具备全局意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整体目标,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制定自己学习小目标;二是教师要加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学科之间本就不是相互割裂存在的,在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亦是培养学生科学协同多学科知识,创建知识链接点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而多学科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也反哺本学科的学习发展;三是教师要提高思考深度。以跨学科整合能力为例,不同老师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必然不同。而跨学科融合的度恰当把握也是与教师思考深度密切关联的。这里需要我们跨学科整合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心,结合教材呈现的学习任务群,提炼学科关键概念。同时又要避免被其他学科冲淡了本学科的课程属性和特点。因此迷失了语文的学习方向,背离语文学习本身;四是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是不重视学情分析。学情是制约教学和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单篇教学还是单元整体教学,忽略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就是一座空中楼阁,是没有坚实基础的。在群文阅读和单元整体教学中,学情尤为明显。想要学生学的好,就需要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情中最主要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认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照搬套用是无法达到真实的教学效果的。就拿预习任务来说,扎实的预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任务要求更高。没有高质量的预习,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无法推进甚至冷场。预习任务的完成与学生的学情就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学习态度与兴趣就决定预习任务能否完成。

二是开展模块整合教学时,忽略单篇教学。在“学习任务群”出台落地后,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成为时下教育界的一个非常热门的概念,也成为一线教师追求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困难。老师们可能预想尝试大单元整体教学,但在单篇与单元整体之间存在许多问题,虽然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非常理想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的双线结构,但是其中的文本从体裁、题材上来看又有许多不同。如果所有的课都要按照单元整体教学,往往出现的就是缺乏文本细读,或者可能是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如果没有单篇细读,整体了解、吃透文本内容就急于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给人的感觉总是浮光掠影,不够深刻。尤其是学情不同,对于单篇和单元整体教学的要求又是不同的。所以单元整体教学给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

三、模块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情境构建,丰富模块教学形式

"情境"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多次地出现,这就意味着真实情境之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领域所说的"情境",是我们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策略和教学思想。如《屈原列传》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剧本用话剧排演形式展示课文。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熟悉文意后如何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逻辑思辨,审美鉴赏,道德情操的陶冶等。设计中,首先是屈原戏剧海报制作中典型诗句的挑选,说明理由。然后对传记材料《屈原列传》中事迹的整合,如事件一:前期屈原的富国强兵、楚国兴兴向荣与上官大夫的较量抢夺事件;事件二:与秦的媾和与划地,怀王客死于秦事件;事件三:渔夫与屈原对话,与跳江自杀。屈原影响如何呈现等?学会在排演话剧、制作剧本过程中,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把列传中平实的语言叙述,寻找内在的情节冲突,转换位剧本戏剧的矛盾冲突。

(二)开展专题化模块阅读,提升综合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运用新理念,实现了从单篇、群文到整本书阅读的层递变化,核心是强调群文阅读与大单于设计。目前,“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而群文阅读是其中的一条有效路径。在教学中对某一类型进行综合阅读,深入挖掘,是对群文教学的一种衍展延伸。如:挖掘同一诗人的不同阶段的诗风差异、情感变化,挖掘隐藏背后的个体境况变异与时代家国主题,相对完整揭示一个诗人或词人一生的诗词特点、诗词成就及成因变化。以李清照教学为例。早期词柔情蜜意,生动活泼,展现闺阁心态与婚后甜蜜的情感生活。究其原因夫妻均出身士族官僚,生活无忧,婚姻幸福;中期词婚后情感之变迁离合。李词部分有长门宫怨之色调,如《临江仙》;晚期词抒写晚年悲苦凄凉与浓浓孤独之感。晚年词作《声声慢》,以及作于杭州的《永遇乐•元宵》,代表了其暮年心境心声。李清照三首词阶段性特征的分析,可见其词风变化和情感变化。让读者通过李清照女性细腻角度,反映个人身世与国家危难。写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对具体的个体造成的冲击及毁灭性打击,通过对个体心灵的创伤煎熬来反映时事,以个体在家国危难时的人生选择与心灵巨变来反映词人的情感转变与家国情怀。反映了那个辉煌灿烂的多灾多难的时代,给人以吟咏沉思、反省叩问,让我们去回味两宋交替之时代特征、人生之命运选择及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比单篇教学就深入一些了。

(三)统筹整合模块活动,科学优化教学流程

首先抓住教材学期及单元教学任务,教材设置的模块注重思辨性: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课程相互紧扣,练习部分与助读部分指向的知识外的教育细节。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整体构架,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及文体,如科普类文章、说理类故事、评论类短文。其次注重单篇教材与单元教学的关系,遵循统编教材单元内容,依据学习主题重组课文,围绕学习主题创设合理任务。抓好单篇与单元、单篇与教材;教材与单篇,单元与单篇关系。既要挖掘好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的价值关系与内在逻辑,又要将单篇放在单元和教材整体中去帮助学生梳理具体任务。从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野提炼学习任务,进行整体的设计和把握,把握好其情感价值实现单篇任务教学的增值。最后,项目化有机整合和调整。立足于学生学情,打破学段及教材的编排,能够围绕某种主题或者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意识的材料整合。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出发点是非常符合目前教育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改变教师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学习的现状,以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那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既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教学研究,反思教学行为,探索更加适合课程理念、学生实际、可推动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让新课程改革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刘玮静.高中语文模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D].鲁东大学,20213.

[2]喻忠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的整合运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