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的效果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的效果影响

朱诗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具体效果。方法 以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34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心理状态、患者护理依从性。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分数差距较小(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实验组HAMA、HAMD分数更低(P<0.05);护理依从性更高(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平复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更依从医护人员工作,提升护理效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个体化心理干预;效果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患者发病突然,短时间内出现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因大部分患者对心肌梗死知识了解较少,因此会出现过于担心的情况,这导致出现负面心理,消极治疗的状态,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平复负面心理,对激发患者治疗积极性有重要影响[2]。因此,本次以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具体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34人。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5~70岁,平均(55.61±6.31)岁;实验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平均(56.52±6.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纳入患者均可进行正常沟通,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1)按时消毒,维持病房环境,控制探视人数及时间,确保患者充分休息。指导患者保持清淡饮食。根据患者实际需求提供护理帮助。(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以及意识状态,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等及时干预。(3)评估患者胸痛情况,遵医对患者用药,做好用药指导,并观察用药后变化。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心理干预,(1)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成长环境、个人观念、社会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面对病情产生的情绪变化也不尽相同。制定影响患者心理变化因素的调查表,通过调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明确导致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2)针对担心经济的患者,积极帮助患者走医保报销程序。或寻求社会机构对患者予以经济帮助,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疗。(3)对于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出现不安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介绍医院的情况,使患者熟悉医院环境。面带微笑保持良好的护理态度进行护理服务,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4)针对不了解自身病情,产生过度担忧的患者,可通过图文、视频、通俗易懂的语言应积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耐心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注意事项、饮食以及治疗方式,重点对患者讲述预后效果,消除患者因过于担心病情产生的焦虑情绪,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5)针对治疗缺乏信心的患者,可向患者介绍本院医生团队,先进设备,以及以往成功病例。邀请治疗预后效果良好的患者交流,不方便到现场的治疗成功的患者可通过录制视频,为其他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1.3观察指标

(1)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评焦虑情况,总分高于29分严重焦虑,大于21分明显焦虑,大于14分存在焦虑;大于7分可能焦虑,7分以下患者正常。

(2)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抑郁情况,总分在17-24分之间肯定抑郁,7-16可能抑郁,低于7分为正常。

(3)对患者护理依从性分类,完全依从:完全遵守护理人员要求。一般依从:多次中断护理工作,需经劝导勉强配合护理。依从性差:对护理工作产生抗拒。总依从性=(完全依从+一般依从)/总数*100%

1.4统计学

采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检验,以(%)、(±s)分别表示计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分别以2t检验;P<0.05为统计学结果判定标准。

2结果

2.1对比两组心理状态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HAMD分数差距较小(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AMA、HAMD分数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心理状态对比(±s

组别

例数

HAMA

HAMD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4

15.54±2.13

12.35±1.41

22.69±2.58

15.35±1.88

实验组

34

16.11±2.22

10.01±1.21

23.06±2.61

11.65±1.56

T

1.195

8.318

0.653

10.044

P

0.235

0.000

0.516

0.000

2.2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总依从性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情况(%)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一般依从

依从性差

总依从性

对照组

34

8(23.53)

17(50.00)

9(26.47)

25(73.53)

实验组

34

22(64.71)

10(29.41)

2(5.88)

32(94.12)

2

/

/

/

5.314

P

/

/

/

0.02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导致患者心肌因缺血而出现坏死的情况[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机,患者一旦发病就会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的情况。应及时予以抢救,否则会进一步引发患者心力衰竭、死亡等严重后果。护理工作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对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护理只关注患者生理的恢复,缺乏对心理状态干预,个体化心理干预可弥补该不足。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HAMD分数差距较小(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AMA、HAMD分数较对照组低(P<0.05),对护理工作的总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焦虑、抑郁是急性心肌梗死大部分患者存在的负面心理,负面心理影响通过大脑中枢神经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使患者病情加重[4]。个体化心理护理是基于患者的生理状况、性格特点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模式,以满足患者不同心理需求为目的[5]。针对担心经济状况、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担心治疗效果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心理变化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安心治疗,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平复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更依从医护人员工作,,对提升护理效率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静,尹泽亮,赵帅.基于时机理论的结构式心理干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8):1519-1522

[2]李燕方,唐姗釤,张晓菲.情志护理联合标准序贯分级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8):124-126

[3]王怡华,张晨,谭丽鑫.综合护理干预在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2,36(1):182-185

[4]张慧,张蕾,焦琦琦,高睿詟,王新.双心护理对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8):184-187

[5]肖琴,陈丽莉.以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双心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2,12(18):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