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宋利娟

四川省叙永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叙永县  646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期间我院救治的40例心肺复苏患者,按入院顺序号分组,单号归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程序,双号归为观察组,行急救护理程序,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为100.0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0.00%,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指标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救护理程序心肺复苏急救应用效果

心搏骤停是急诊常见危重症,死亡率很高,需要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但心肺复苏的复苏质量直接影响抢救效率,研究发现,护理人员高效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能有效提高成功率。为了研究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期间救治的40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分别进行常规护理程序和急救护理程序,由此得出最终结果。本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源于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共40例,按入院顺序号分组。单号归为对照组,共20例,其中男性为11例,女性为9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年龄为(59.82±8.14)岁。双号归为观察组,共20例,其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8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9.51±8.27)岁。两组心肺复苏患者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程序,遵医嘱准备各类抢救设备、药物、器械等,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组行急救护理程序,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急救护理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带队,组员为两名经培训考核通过的护士组成,分工明确,通力合作。(2)抢救:抓住黄金急救时间,十秒内迅速判断患者病情,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必要时可拳击复律,如仍没有心跳,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超过100次,必要时可给予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如伴有室颤,应尽快开展除颤,电击一次,做五组CPR,并监测心律情况是否恢复正常。快速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尽快建立人工通气道,确保患者呼吸顺畅,提前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无法顺利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可通过气管给予阿托品或肾上腺素等,复苏成功后可送至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治疗和护理。(3)复苏后护理:心跳恢复后应尽快对患者头部降温,减少脑组织的代谢,降低耗氧量,进行脑复苏。严密监测患者心电等生命体征变化趋势,保护耳廓和枕部,避免冻伤。给予高压氧或者激素、氯丙嗪等治疗,防止脑水肿,恢复皮层功能。护理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确保呼吸顺畅,防止肺感染。观察并记录尿量变化,若每小时尿量低于30 ml,则应警惕急性肾功衰竭。引导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每天不低于两次,避免口腔感染。按时辅助患者翻身,避免压迫性损伤。对管道进行有效管理和护理,防止打折、脱落、感染等。遵医嘱进行用药指导,并做好记录。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防止意外发生。患者如颈椎受损,需要就地抢救,避免转移给患者带来二次损伤,造成脊柱损伤。

1.3观察项目

(1)临床效果;(2)生活质量;(3)临床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0.0分析;±s表示生活质量、临床指标,组间比较行t检验;%表示临床效果,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指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临床效果为100.00%,远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得比较(n,%)

组别

例数

存活

有效

死亡

临床效果

观察组

20

10(50.00)

10(50.00)

0(0.00)

20(100.00)

对照组

20

5(25.00)

13(65.00)

2(10.00)

18(90.00)

X2

-

-

-

-

4.038

P

-

-

-

-

0.040

2.2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身体功能

社会功能

角色功能

观察组

20

12.08±1.23

9.09±1.03

11.40±1.52

对照组

20

17.76±1.62

15.96±1.27

16.82±1.62

t

-

15.295

23.012

13.364

P

-

0.000

0.000

0.000

2.3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临床指标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6-MWT(分)

BNP(ng/L)

建立通气时间(s)

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

LVEF(%)

观察组

20

350.67±36.23

829.01±103.27

10.89±3.33

92.98±1.21

42.86±5.32

对照组

20

441.48±38.21

526.69±118.23

62.13±8.18

90.88±1.44

59.49±6.26

t

9.446

10.548

31.777

6.115

11.08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快速评价病情,尽快开展心肺复苏。患者心跳暂停后4~6 min应立即开展CPR,研究发现,越早开展心肺复苏,成功概率越大。急救护理程序明确了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要求其抢救时冷静,配合医生进行及时有效抢救,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为100.0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0.00%,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指标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急救护理程序通过合理配置人员,制定可行性的流程化抢救程序,及时开展有效地心肺复苏程序,从而有效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化被动为主动,快速判断评估病情,果断处理,面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进行抢救,尽最大努力挽回患者生命。而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冷静处置,与医生配合默契才是急救护理程序的关键。所以,在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配合。急救护理程序优化急救技术,整合急救资源,合理分配医护人员的职责,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使急救向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发展,提高抢救反应机制,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关素琴.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对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儿抢救效果及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8):3271-3273.

[2]吴小娟,邹素华,黄媛媛等.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71-174.

[3]曹雪莉.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行心肺复苏的心搏骤停患者康复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06):74-76.

[4]孙端.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结果及预后观察[J].名医,2020,(02):228.

[5]陈阳阳,张金新,张云飞等.对于心肺复苏过程中采用急救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