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

张梦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下属二级教学单位 830002

摘要: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现代文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21世纪是信息社会,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不懂信息技术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的新“文盲”。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问题;建议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与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校的地位逐步凸显,全国各所高校在很早就设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个专业均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发展、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确保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可以妥善解决遇到的计算机领域的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已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果。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课时量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Word文字处理、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专业性较强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之一,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学时较少,学生在规定课时量内完全地吸收掌握课程内容提供了新的挑战。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各大高校的教学环境不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高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造成机房超负荷工作、公共计算机设备资源短缺等问题。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采用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教室听的情况,没有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机房;还有些高校虽配备了机房,但是计算机硬件、系统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操作或不能匹配与实际学习、生活中的计算机相关操作。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引进、培养、选拔等手段,真正把德才兼备、潜心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人才选拔到计算机教师岗位。二是以专业发展培训为主线,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定期组织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课堂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标准、灵活驾驭和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促进计算机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加强自身建设。计算机教师需要加强学识、技能、人格、师德等方面的建设,做到踏实勤奋,诚实守信,积极乐观,勇于探索,爱护学生,争做“四有”好教师。

(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仅讲授课本中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整合各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计算机操作课上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肯定,以严格的态度检验学生完成的情况,并在下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检查好设备,在离开计算机室之前将显示器、鼠标、键盘、耳机等整理好,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三)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的使用已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需具备思政教育的基本知识理论,具备挖掘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的能力,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中。

一是在导入新课时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计算机芯片时引入我国芯片技术研发现状,讲解以一身柔弱之躯打破美国芯片垄断的中国科学家黄令仪的事迹,进而激发学生科技兴国的远大志向。

二是在讲授新课时融入思政元素。在讲计算机发展时,导入介绍长城、东海、联想、方正等系列产品,导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巨型计算机“银河”系列和“天河”系列和我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引导学生对我国科技力量的认识,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在讲解操作系统时,增进学生对国产品牌的了解,激发学生支持国货的热情;在讲网络部分时,引入网络安全、谨防电信诈骗、文明上网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是在课堂练习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文档排版、表格制作、文稿演示等练习中,教师可将热点新闻、英雄事迹、劳动模范、科技发展等内容作为提供练习的基本素材,使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丰富拓展课外练习

课外练习,是对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课堂练习也仅是将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等进行操作,想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后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围绕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能使用到的功能操作作为课后练习。例如:制作简历、批量制作学生成绩单、统计工资表、修改论文格式、制作毕业答辩PPT等,教师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讲评。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新时代,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策略、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丰富拓展课后练习,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培,刘擎,白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立体思政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21(1):93-96.

[2] 李红睿,杜银霞.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34):17-18

[3] 吴敏宁,张 峰,艾晓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分层-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3(3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