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双减”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烟台市福山区技工学校) 山东省 烟台市 265500

摘要 减负增效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会计课堂的理想状态,而“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成为实现减负增效教育目标的驱动力。教师应深入解读“双减”政策的条例和核心思想,在高职会计课堂教学中构建减负增效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网络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将纳思维导图和税实务课程教学进行结合,探讨在“双减”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减负增效高职会计

1.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中心点为起点,通过分支和连接形成树状结构的可视化思维工具,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 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图解形式的记笔记的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和思考。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用于课程设计、课堂笔记、作业布置等方面。

思维导图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建构而得到的,强调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过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知识表达和组织工具,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体现。在思维导图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1)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和组织,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理解。

(2)社会交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性的,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建构知识。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沟通和合作工具,帮助学习者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分享思想和观点。

(3)多样性和个性化: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认知风格。思维导图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认知特点进行定制,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和组织知识。

(4)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提倡通过对知识的建构和重构来促进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重构,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会计专业高职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情况和压力。以下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和面临的压力四个维度来分析。

(1)学习兴趣: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会计专业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对于财务管理、税务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愿意主动去学习。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并没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可能是出于就业考虑或其他原因选择该专业,对于学习中的内容不够热衷,容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创造性思维:会计专业学习重点在于掌握一定的规范、标准和法律知识,较少涉及到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于一些富有创造激情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局限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缺乏挑战和兴奋感,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3)自主学习:会计专业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和总结,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一些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自律和计划性较差,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另外,由于会计专业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操,一些学生可能感到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4)学习压力:高职会计专业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课业负担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脱颖而出。

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整合、理清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1)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将复杂的会计知识整合成清晰的概念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学习方法引导: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会计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

(3)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展现知识点,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4)跨学科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会计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拓展学习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3.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团队将思维导图融入到高职会计专业纳税实务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课堂笔记、作业布置等环节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1)课程设计

在退税系统申报操作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将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设计步骤如下:

首先选取日常免抵退税典型案例:

某生产型出口企业,2019年6月份出口如下:6月5日,出口关单号090820120084116066,(FOB)关单总价1万美元,商品编码(82129000)。

6月份内销销售收入(不含税价)2万元人民币,销项税2600元,当期进项发生额7000元人民币,该企业销售退税率适用10%,征税率13%,美元6月1日中间汇率为6.70。要求计算退税额。

其次进行核算步骤知识点解析:

  1)不得免征抵扣税额 10000×(13-10)%×6.7=2010(元)

  2)内销销项税 2600 (元)

  3)国内进项税 7000 (元)

  4)计算留底 (2600+2010)-7000=2390 (元)

 5)关单理论上的最大退税额 10000×10%×6.7=6700 (元)

  6)应退税额 2390 (元)

  7)免抵税额 4310 (元)

再次进行思维导图展现。(图略)

(2)课堂笔记

在高职会计专业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录笔记以便后续复习。使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可以将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清晰地呈现笔记内容,方便后续复习。

(3)作业布置

在高职会计专业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布置作业内容,将作业要求和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4.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会计专业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纳税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通过学生访谈了解的思维导图在纳税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 梳理纳税知识结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将纳税知识按照不同的分类和层级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可以将纳税种类、纳税义务、纳税申报流程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各个方面的内容。

(2)强化记忆和复习: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将纳税知识以图形化的形式呈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记忆深度。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思维导图,加深重点难点的记忆。

5.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思维导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并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维导图工具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思维导图。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结合教师、学生的特点、科学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创新和研究,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给学生减负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思维导图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2):100-104.

[2]刘秀娟.聚焦“双减”,促进课堂“减负提质”[J].文理导航(中旬),2023(1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