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陈冰清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    562400

摘要:目的:观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加强临床护理的必要性。方法:本次观察开始时间为2022年4月,结束于2023年4月,对象是此阶段我院接收的8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双盲法平均分成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与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生活质量评分、住院与病情恢复情况对比。结果:在出院时,相较于参照组,干预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得到更为显著的改善;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干预组患者的住院与病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来说,在接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需要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下肢水肿,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其病情早日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滤器;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干预

在临床上,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指的是下肢深静脉中发生的血栓形成。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在于:患者长时间的卧床、外伤和手术均会造成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当静脉内壁受到损伤时,会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由于下肢肿胀、压迫和运动不足等,造成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形成血栓[1]。当患者患病后,血栓脱落后很可能导致肺部血管栓塞等继发性病变,从而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性,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通过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方法,可避免血栓进入肺静脉出现肺部血管栓塞,之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血栓的溶解与抑制血栓的形成[2]。据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开展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资料

参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上下限为33~76岁,取均数(53.15±4.39)岁;干预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上下限为32-75岁,取均数(52.87±4.1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已经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规范:经过影像学检查后,确诊患上肾病下肢静脉血栓;精神和认知状态正常;满足溶栓治疗指征;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排除规范:合并严重下肢静脉慢性功能不全者;存在心肾脏功能受损者;遵医嘱性较差者;伴有凝血机制障碍者。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在患者入院后加强病区护理,为其提供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密切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指标与病情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为:

第一,术前护理干预。在开展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尽量采用简单直白的方法,为其详细讲解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危险性,提醒其血栓脱落很可能诱发肺部血管栓塞,严禁按摩或是热敷患肢,以避免血栓脱落;提醒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为保证静脉回流,缓解患肢肿胀,需将它抬高30度;术前饮食以粗纤维、低蛋白、低脂为主,多饮食,不可吸烟饮酒,以避免由于便秘而导致腹压增高,使得静脉回流受到干扰。同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一对一、图文并茂的知识手册、形象直观的小视频等方式,为患者讲解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与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方法、优点及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从而消除其思想顾虑,改善其心理状态,以更为积极、平和的心态对待接下来的手术治疗[3]。最后,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及完成彩超、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其肝与肾功能、初凝血时间、粪常规等情况;为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术后卧床与肢体制动,需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详细记录患者的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术前6小时禁食,提醒排空大小便,按照医生要求对患者使用镇静剂,做好手术部位备皮等。

第二,术中护理干预。在正式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准备齐全所需手术器具和药品等,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在手术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的变化,若发生异常,必须立即处理,从而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在造影后,需马上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若存在必须尽快处理。整个手术过程必须确保患者的静脉通道保持通畅状态,且落实无菌操作规范,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

第三,术后护理。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6小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注意穿刺位置是否出现血肿、渗血与搏动性包块。在术后当天指导患者大量饮水,控制在1000mL~1500mL,进而促进造影剂尽快排泄。对于置管溶栓患者,应做好伤口护理,及时更换已污染的伤口敷料,保证敷料的清洁,以避免出现深静脉置管感染。护理人员需定时检查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肢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了解患者是否疼痛和感觉障碍,还需记录其全天尿量,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和肺栓塞、下腔静脉穿孔等各种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必须马上处理。术后患者需平卧24小时,患肢需伸直制动12小时;穿刺位置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通常24小时后方可拆下,注意绷带松紧适宜,此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肢皮肤温度、颜色与足背动脉波动状况,保证患肢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定时按摩局部受压部位,以保证血液循环通畅,避免褥疮发生;为能够减轻肿胀,促进静脉血回流,需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足部伸屈运动。在静脉溶栓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指导患者用药,确保用药剂量与给药方法的正确性,同时需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定时对患者的血小板与血常规指标进行化验,注意记录凝血酶原时间。若患者出现异常状况,必须告知主治医师妥善处理。

第四,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告知其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1.3 效果观察

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生活质量评分、住院与病情恢复情况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PS22.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来呈现计数数据,以(±s)来呈现计量数据,P<0.05,那么说明存在统计学层面的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对比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的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干预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对比[(±s),cm]

组别

例数

小腿周径差

大腿周径差

入院时

出院时

入院时

出院时

参照组

40

3.72±1.04

1.87±0.15

6.18±1.06

3.71±0.39

干预组

40

3.69±1.01

0.64±0.11

6.23±1.02

1.35±0.31

x2

-

0.106

32.917

0.158

26.834

p

-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经护理后,与参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躯体、社会、躯体和情感四项功能指标水平明显更佳,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心理功能

情感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参照组

73.46±5.89

71.08±5.16

72.12±5.34

75.53±5.94

干预组

80.19±6.41

83.72=±7.62

82.62±7.75

83.63±7.39

χ2值

6.029

7.657

7.394

8.604

p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的住院与病情恢复情况对比

经护理后,与参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皮肤色泽好转时间、下肢周径好转时间均明显更短,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住院与病情恢复情况对比[(±s),天]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皮肤色泽好转时间

下肢周径好转时间

参照组

40

13.85±2.30

7.22±2.36

6.50±2.16

干预组

40

9.62±2.04

4.78±1.63

4.02±1.23

χ2值

-

8.468

5.273

6.638

p

-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中,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小型过滤器,在临床上多被用于预防肺栓塞;通过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到下腔静脉中,以避免血栓从下肢进入肺部引起肺部血管栓塞;然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副作用,具体表现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往往会压迫下腔静脉及其分支,从而导致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慢性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植入滤器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血管壁受到损伤,而引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静脉溶栓治疗主要是一种通过将溶栓剂药物输注到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部位,从而直接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的方法,可以达到快速消除血栓的效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病情;然而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引起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基于上述情况,为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临床上需要加强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在术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并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和静脉溶栓治疗方法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同时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采取恰当的心理疏导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和消除各种负面情绪,从而使之能够积极配合后续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对患者的看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完成;在术后,护理人员应当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手术部位等情况,做好并发症护理,监督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等;在出院后,护理人员应落实随访工作,给予患者正确、合理的院外护理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改善预后。

本次观察中,在出院时,相较于参照组,干预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得到更为显著的改善;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干预组患者的住院与病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由此可知,对于实施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应当从术前、术中、术后出发,提供全方位、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其下肢周径差,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康复出院,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彦君,胡明霞.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J].人人健康,2020(14):235.

[2]位媛媛,李丙菲,常刚.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14):220.

[3]李伟. 静脉内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

[4]袁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微创医学,2016,11(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