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多元协同实践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3
/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多元协同实践对策研究

陈霞 高益峰

南通职业大学  226007

摘要: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离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课题基于重构“三结合”劳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目标、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堂与课程相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公益场域相结合,联动家庭、高校和社会三方力量,做好师资、评价和条件保障,通过打造劳动职业素养、劳动职业技能、劳动职业拓展、多元协同实践凝练成果,切实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活力与影响力,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成效和育人质量

关键词:多元协同劳育新体系对策研究 职业素养 

为深入贯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既要协调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的融合,又要整合资源夯实劳动教育基本质量,结合实际凸显校本特色,统一全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行动,努力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个人四联动,达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共同画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同心圆,齐抓共管、多方协同的育人格局,真正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可辐射可推广的全新育人模式。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离新形势劳动教育规范化相差甚远,高职院校应发挥相关主体作用,聚合各类资源,充分遵循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教学全面融合,做到全员劳育、全过程劳育、全方位劳育相关国外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提升其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德国,各州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并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进入21世纪之后,德国劳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在《2015+可持续发展教育未来战略》中劳动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他们加大对劳动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力度,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多角度、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推动劳动教育扎实长效性开展。他们从低年级就注重劳动意识启蒙教育,注重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技能教育,在职业劳动体验教育中注重工匠精神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开设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劳动实践,定期参与集体劳动。在工程实践等专业课程中,结合学科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劳动锻炼要求,开展服务学习、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各类劳动实践。依托生产加工全链条劳动教育示范课,开设走进神秘的职业之旅等课程,每周人均课程劳动时长达30小时。

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难发现,国内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一样,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离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劳动教育不能形同虚设,必须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做到点面覆盖,知行合一,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实落细,学生走入社会后才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关乎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坚持劳动知识教育与劳动能力、劳动素质培养的同步性,注重点面覆盖,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突出价值引导,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深入学校、企业、社区调研考察: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存状态,基于多元协调实践,站在职业素养教育视野下去思考审视关于社会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等研究探讨并设计对策,力求在劳动中追求做人品质,做事追求到位。主要包括:人培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劳育模式、劳动场域等,着力构建多元协同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形成高校劳动教育可辐射可推广的全新育人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校区资源和企业、社区资源,使学生增强劳动技能、解决劳动中遇到实际问题处理能力,让学生感受一段经历、积累一些经验、培养一种意识、塑造一种劳动品质,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而成长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制定劳育课程人培方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劳动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和教师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现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劳动课程,如开设《顶岗实践劳动课》、《专业实训劳动周》,根据国家标准和教学大纲,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独具特色共计32学时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以教师、教材、教法三维联动,由校内外老师、行业导师、企业导师、社区人员就学生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成绩记入劳动素质档案。

2.加强劳动教育阵地建设和平台搭建。

技能是练习和经验的产物。技能与劳动有关,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劳动经历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这种技能是基于劳动者的有意识,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从知识到习惯到技能的劳动过程。依托学校双创育人资源,打造校内外劳动大课堂,以学科竞赛、科创社团、学生双创工作室等为抓手,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着力构建创造性劳动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与生活技能、志愿公益、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有机结合,推动各院系结合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公益劳动,以专业特色服务进社区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落实劳动育人。亦可组织学生到高新企业生产劳动第一线体验新兴技术支撑下的劳动新形态、新方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服务意识和奉献品格。

3.依托学校融媒体中心,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以及校园电子屏等大力宣传劳动文化。联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引领各主体全面落实和推进劳动教育,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将每年5月设为学校劳动月,集中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设立班级劳动委员,加强宿舍卫生管理,在班团组织中推广劳动公约、学期劳动任务清单,组织劳育量化记录等,克服劳动教育浮于表面,治标不治本的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激励、规范和协调的互通互动,搭建多元主体桥梁,积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五育并举的目标和行为,使各主体发挥各自的作用,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浓厚氛围。

三、突出价值引导开辟劳动教育新模式

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技能教学的载体。一个合理的劳动课程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等构成,其中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爱劳动的专业型人才。具体路径为:内外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策略等,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突出劳动教育重点,开辟劳动教育新模式,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规定,不再停留一般号召,更不在课上劳动、在课外劳动、在网上劳动,而是切切实实地感受、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微信图片_20211016162334
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1.重构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教学新课堂。整合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一体化。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劳动意识、劳动体验到劳动创造进行全面布局、整体设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2.升级赋能,拓展劳动实践新载体。依托社服务劳动、公益志愿劳动、基地实践劳动等,提升保障能力,确保劳动教育长效开展。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通过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使其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志愿奉献精神。

3.家校协同,开辟劳动育人新天地。学校、社会机构、家庭等各主体要主动加强多元协同,形成育人机制、行为规范、育人氛围,在环境条件中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劳动教育因素。劳动家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主动将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协同,与顶层设计相互呼应、相互助力,并通过相互协同,共同营造有利于高校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进一步延伸劳动教育的养成环境,建构劳动教育的完整闭环。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劳动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立德树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同时,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振华;贺适;吴红阳.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创新探究[J].才智,2023,(32):77-80.

[2]刘刃陶;马正莲.高职院校践行劳动育人的价值探索和实践路径[J].知识窗(教师版),2023,(10):81-83.

[3]刘芳;刘伊.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研究[J].学周刊,2023,(33):33-3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33.011

[4]张为娜.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之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3,(30):95-98.

[5]施季利.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才智,2023,(30):61-64.

[6]李昌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0):53-55.

[7]李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151-153.

[8]林靖.“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9):99-102.

南通职业大学校级项目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多元协同实践对策研究》(21SK04)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一主两翼”的高校劳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021JSJG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