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安全的储能技术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基于能源安全的储能技术应用

万观荣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全球能源发展结构的转型,绿色经济发展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能源地缘政治结构性动态也逐渐形成新走势。因此,要积极践行能源安全控制机制,从安全发展的角度促进储能技术的优化进步,由此为我国能源规模化管理控制工作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基于能源安全的储能技术发展特点,其次探讨能源安全视角下的储能技术发展策略,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可考虑更多扶持并使用有较高资源自给率的储能技术路线,以更好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能源安全;储能技术;氢储能

引言

随着环保需求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生产安全和现场质量管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确保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安全,如何保证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质量,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生产和现场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提供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实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基于能源安全的储能技术发展特点

(1)核心能源技术实现对外依存度大幅度降低。相较于传统的能源结构体系,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依存度较低,且多数国家都开展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并研发一系列不同的能源开发处理模式,这就使得储能技术发展能更好地跳脱出对能源的依赖性。例如,国际上有些地区本身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多数能源来自出口,随着新能源发展进程加快,利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能更好地提升能源供给安全水平。我国尽管地大物博,但是不可再生资源依旧有限,为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也全面推进新能源应用模式,在提升了能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也减少了对环境资源的依存度。(2)转变世界能源格局。自1970年代开始,石油危机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在OPEC和IEC为代表的石油生产国组织、石油消费国组织的博弈,成为世界能源格局的基本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石油产量大国的国际能源格局话语权得到大幅提升。随着能源技术不断发展转型,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中心也在发生转移,并逐渐向着发展中经济体靠拢。并且,储能技术、氢能技术等能源技术模式也在不断优化。世界能源结构从原有的大规模集中生产和远距离运输向着小规模生产、分布式生产、就近优先利用等模式转型,积极整合能源格局应用体系,也为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布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真正意义上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多极化能源格局体系建构的发展进程。

2能源安全视角下的储能技术发展策略

2.1将“立足国内、自力更生”作为能源安全保障的基本方针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14亿多人口的能源饭碗绝对不能只寄希望于国际市场。同时,尽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还会持续推进石油、天然气、风光等能源的开发,但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短期内难以改变对外依存度高的状况。因此,保障能源安全既不能用谋求发展利益的高线思维来看待能源,将能源外延为一般商品,认为能源可以通过国际购买来解决,又不能盲目将能源安全等同于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产。

2.2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创新、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技术与经济的平衡,全面反映能源系统的经济性。若过早对尚未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产业化,将降低投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发展全局。同时,也需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科学合理制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科学统筹并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协调发展新能源产业链各个环节,应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可能带来的电力安全与稳定性挑战;培育“风光水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构建电源侧储能、电网储能、需求侧响应协调发展机制,开展跨季节热储能技术与工程示范。

2.3政策建议

(1)重点扶持。随着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储能技术发展规划中,也要落实高资源自给率储能技术类型的扶持政策,全面整合具体的资源管理体系,对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业主方等予以动员,更积极地投入到新型储能技术开发以及商业化应用。只有进一步打造全社会性储能技术发展模式,才能为能源安全视角下能源技术升级工作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将资源禀赋作为发展体系的物质基础,践行中国特色储能产业长效可持续发展路线,更好地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进程,打造安全、科学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2)构筑产业链。要想实现储能技术发展目标,就要从系统性和战略性要求出发,确保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结构更加丰富和可控,强化全产业链控制水平才能为其发展效果的优化予以支持。我国在世界能源结构体系中扮演者“世界工厂”的角色,因此,要大量购买原材料完成产品加工,不仅实现出口还要满足自身的应用需求。在建立国家之间战略模式的同时,也要着力避免“硬脱钩”问题,提高核心产业的主动权和控制权,避免“受制于人”,更积极的打造贴合我国实际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标准的产业链应用控制模式,以便于能维护资源发展结构体系的质量效果,实现经济效益和能源发展安全效益的和谐统一。

2.4实施能源科技创新战略,在形成长板技术新优势的同时提升全行业竞争力

一是加快能源技术领域补短板。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尽快在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安全高效核能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构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二是锻造能源创新优势长板。加强煤炭智能绿色开采、现代煤化工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持续提升风、光、地热、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加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应用。三是推动关键技术集中攻关。紧盯储能、氢能、新一代核能、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前沿领域,实施战略性、前瞻性国家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四是适度超前推进新能源建设。从零碳能源、零碳技术等角度设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实现路径,着力在大功率海上风电技术、钙钛矿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等前沿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3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局势以及能源发展体系的动态变化,我国要积极构建能源高效管理体系。在2021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家能源局引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在其中确定了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30GW以上的目标,在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正是基于较为完善的政策机制,我国储能产业结构也将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技术应用控制体系,还是能源改革管理模式,也会不断升级改造,积极建立跨越式发展体系,是国家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和产业。

结语

电化学储能以其优良的性能指标,可适应包括长时储能在内的几乎所有储能应用场景,且其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性价比高,未来很长时间内在新型储能市场领域中将继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殷光治,郑漳华,王歆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储能技术发展路径分析[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22(05):1-7.

[2]高敏杰,胡炜,李方正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储能技术创新[J].中国能源,2021,43(08):77-83+24.

[3]李超.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2(0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