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央企发展医养结合的几点想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关于我国央企发展医养结合的几点想法

由亮

210202197907122212

进入“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指引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非常重视“一老一小”的健康和服务,并以老年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央部署加快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因此,医养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指引下的重要政策,也是2035年完成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虽然医养结合是符合中国现阶段养老需求的现实模式,且在实践中确实解决了老人就医难和专业护理难的问题,但从目前实践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仍存在误区、难点和痛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目前医养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康、养”各自的定位和结合关系

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专业养老护理等虽然是高度相关的产业,彼此有紧密联系,但也有其各自的专业定位和使命。因为其高度的相关性就模糊其定位,片面和机械地理解为医养结合就是医院建养老院,或者养老院建医院,以及没有医疗就不能做养老,这都是因为没有辩证地分析“医、康、养”不同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而带来的误解。医养结合的本质,是如何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无缝整合医康养的资源,更好地为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服务。如不能认清这层关系,就可能导致政策和执行措施出现问题,并带来重复建设、违法违规和资源的浪费。我国强调医养结合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基层医疗服务和分级诊疗的设施和体系不健全,医养服务流程衔接不畅,难以满足老年人日常慢性病管理和诊疗的需求。

(二)“医、康、养”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和地域覆盖范围

医疗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急、门诊、手术和住院治疗服务,服务专业性非常高,床位周转率快,单床单人产出水平高,运营成本高;康复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术后康复、生活康复等,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床位周转一般以月、季度或半年为单位,单床单人产出水平较高;专业养老护理机构提供从照护、营养、文化娱乐等全方位、长时间的照护服务,床位周转一般以年为单位,周转率低,单床单人产出水平不高,微利。因以上盈利模式不同,医院、康复机构、养老机构要求的人群和地域覆盖范围也存在不同。医院、康复机构投资较大,一般要求服务的地域半径较大,人群数量较多;养老机构,尤其是小规模、多功能型的综合养老照料机构,要求的地域半径和人群数量相对而言更小。

(三)处理好不同的监管模式和不同资质要求之间的关系

我国医疗机构的布局规划、设立审批和监管职能在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养老机构的规划、设立审批和监管等职能在各地民政部门。老龄工作指导单位——老龄工作办公室设在了各级卫健委,而养老工作联席会议的牵头方是民政部门。医保局负责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的管理。

因此,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需要处理好不同监管模式和对于不同服务机构不同资质要求之间的关系。在建设和整合医疗、养老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政府医疗、养老的规划。尤其是疫情期间,养老机构的防疫管理和医疗机构的防疫管理要求不同,为医养设施和服务的对接带来较大挑战。

(四)处理好盈利性和非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医疗服务,是以非盈利性的公立医院为主体提供服务,强调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在养老服务方面,中国的政策是除由政府“保基本”的部分之外,鼓励采取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公助民营、商业运营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并欢迎各方市场主体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因此,在医养结合的实践中,如何在服务内容、支付方式等方面区分公益性、普惠性的服务,以及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也是需要详细界定的内容。

(五)不同的专业能力、专业人员、管理理念和管理重点

医疗服务和养老护理的管理理念和重点不同。医疗服务强调诊疗的专业性,一切服务围绕着通过诊疗让病人恢复健康;而养老护理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更强调服务的舒适性、全面性和生活化,强调“宾至如归”和家庭的感觉,两种服务的管理重点和理念不同。

医疗服务需要高端医疗服务和护理人才,其重视产学研结合和学科建设,重视职业上升通道,而这些内容都是养老机构难以提供的。因此,如何发挥各自专长,吸引适合的专业人才从事不同专业的工作,并在服务端实现结合,是医养结合更现实的选择。

二、开展医养结合存在的特殊问题

以医疗、健康作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客观上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资源和能力,并已经成功开展了医养结合的实践尝试。在推进过程中,除了上述医养结合实践存在的共性难点之外,央企开展医养结合,存在一些特殊的难点和问题:

(一)关于公益性业务的考核问题

医疗和养老产业发展,尤其是养老运营服务产业的发展,因其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和亏损较大、劳动力密集、利润率低等行业规律,与央企对于当期盈利、劳动生产率的考核等管理模式相矛盾,而影响了央企开展养老产业的积极性。虽然目前已有十几家央企已经布局了养老产业,但从整个集团主业发展的角度,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的央企还是极少数。

(二)地方关于公建民营的政策问题

因关于政府公建民营项目如何体现公益性的不同理解问题,有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对公建民营运营主体的性质进行限制的政策,客观上阻止了央企参与医养结合项目的运营。例如:北京市京民福发〔2015〕268号文件第二十七条关于“运营方在正式运营前,向相关部门申办非营利性法人资质。实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不得登记为营利性法人”的规定,事实上阻止了包括央企在内的、有实力、有资源的优质国有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公建民营机构的运营,使得北京市的公建民营只能由非国有企业参与运营。这种“逆淘汰”的市场管理方式,既不利于北京市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又不利于北京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十四五规划精神,客观上影响了北京市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闲置资源用于养老的手续问题

因历史原因,央企的资产中往往沉淀了一些闲置的物业资源,或者在运营的医疗机构因效益不佳,贴近社区,更适合转型为养老护理机构。但因历史原因,这些资产的物业产权不够清晰,或者产权证明缺失,造成其转型改造为医疗或养老机构收到限制,客观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对于有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央企开展医养结合的建议

对开展医养结合的央企而言,核心是围绕客户满意、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医康养服务及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建立整合服务、资源共享的机制

1、实现医养结合的资源共享机制。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医院负责诊疗服务,养老机构负责专业养老护理的前提下,集团提供共享和平台化服务,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的共赢机制,围绕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信息共享、服务渠道共享、后台服务共享等资源共享机制;

2、面向老人需求的医养整合服务团队。在居家社区和机构服务的过程中,以老人健康和安全为第一目标,组建以医疗和养老结合的一个团队,对老人开展从评估、服务、出入标准等全套服务,体现综合管理、多学科、多方面的团队式服务。根据老人的情况,医疗和养老团队共同决定老人应该接受什么程度的医疗服务或者养老护理服务;

3、医养流程的衔接:在一体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梳理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流程,实现在医疗服务和照护服务方面顺畅地切换。

(二)按照医疗和养老规律定制化设计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医疗和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同。对于医养结合服务而言,如何结合医院的标准来制定医疗部分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养老行业制定在养老部分适用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并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是做好医养结合服务的基础。

1、定制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体系

医养结合的前提是对老人的健康和自理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或者护理方案。医养结合机构需制定了综合的老人健康状况评估的量表,并在实践中应用。结合信息系统的开发,通过系统的方式,把量表固定下来,形成一整套流程体系;

2、运营与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和人员管理体系

目前社会上对养老护理人员存在偏见,国家在养老护理人才的资格管理方面也不成熟。医养结合机构需结合医疗和养老人才培养的特点,内部确定好职业等级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待遇,并提供职业发展的平台。同时,央企也需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医疗和养老护理方面的综合性人才,把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实训基地,实现运营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三)在社区和机构层面实现医养结合综合照料模式

1、社区医养结合的综合老年照料中心模式

结合央企社区医疗资源以及央企客户社区物业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居家社区养老政策红利,以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方式,在重点城市社区布局包括社区诊所、社区健康管理、居家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中心在内的社区综合老年照护中心体系,快速布局,形成居家社区养老领先优势和创新模式。

2、医养结合护理机构模式

结合央企医院资源,依托医联体,建设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护理机构与央企所属医院共享医疗资源,重点是康复、老年病和慢性病护理、面向失能失智人群的专业护理,形成医养结合护理机构的连锁化布局。

在央企医院内,与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康复科、心内科等医疗服务对接,拿出部分病区,或者单独的护理楼房,改造成为医养结合专业护理机构。床位可与医院实现动态共享,实现虚拟床位功能。申请医保护理机构资质,可将医保支付用于老人康复和护理服务。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应申请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机构资质。

总体上说,开展央企开展医养结合需要本身改进和意识提升,同时国家的政策导向也非常重要,这条道路也是任重道远但充满了希望。

作者简介:由亮,1979年7月12日,男,200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科,籍贯: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益民街2-4,职称:经济师,在职研究生方向: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