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铁路建设与湖南沿线地区城镇化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3

湘黔铁路建设与湖南沿线地区城镇化发展

段锐

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省衡阳市 421002 

摘  要:湘黔铁路建设是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由于湘黔铁路建设主要围绕沿线的重点城镇、重要工业区和资源富集区进行布线,有力推动着相关城市、城镇、经济带以及城市体系的崛起。受铁路建设影响,湖南省内诸多城镇改变了过去缓慢、单一的发展方向,完成了从消费城市发展为工业城市的总体转型,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省域城镇体系。

关键词:湘黔铁路建设;沿线地区;城镇化

一、湘黔铁路建设的基本

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于1921年公布于世,其建筑10万英里(16万公里)铁路计划中就包括了湘黔铁路。湘黔铁路是连接湖南和贵州两地的重要铁路“大动脉”,起于湖南株洲,跨过湘、资、沅水、雪峰山脉,终至贵州贵阳,全长902公里。湘黔铁路湖南段蜿蜒550.7公里,东起株洲,经湘潭、娄底、涟源、新化、安化、溆浦、怀化、新晃、玉屏、镇远、翁塘、凯里等站,到达终点贵阳。它是湖南铁路建设史上耗时最长,任务最为艰巨,投入人力最多的一项重大工程,对于联通我国东西交通,开发湘西、黔东等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我国大西南均具有重要意义。

湘黔铁路曾于1937年准备开建。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铁路建设被迫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恢复修建湘黔铁路。1958年完成了湘潭至新化的195.7公里的新线路修筑。然而,受1959年至1961年3年经济困难时期影响,铁路的建设被迫缓建。1961年,湘黔铁路株洲至娄底金竹山段194.8公里通车,而金竹山至贵州段则全线停工。[1]从1964至1980年,中央政府集全国之力在川、贵、陕等11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目标、以铁路公路通信设施为先导、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为此,“以铁路为先导并依托铁路推进三线建设”成为了这一时期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中国由此揭开了主要以“围绕枢纽城市、国防战略城市、重点城市、重要工业区和资源富集区”为导向的三线铁路网建设的新篇章。铁路网与沿线各工业区的协同建设又为三线城市体系成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而推动三线铁路网、三线建设与三线城市之间形成共生关系。[2]

1969年中央军委和铁道部以(69)铁军办字 323号文下达了修建湘黔铁路的指示。1970年8月,国家建委主持召开了“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重点研究了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的问题,并形成了《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纪要》。1970年8月25日,中央军委批准了《纪要》,下达了修建湘黔、枝柳铁路的命令。国务院和广州、昆明军区组成“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指挥部,领导两条铁路的修建工程。湖南、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也都成立了铁路会战指挥部,负责本省、区境内的铁路修建工作。。随后,湖南省的黔阳(现怀化)、吉首、益阳、常德、衡阳、邵阳、长沙、株洲、湘潭、零陵、郴州等 11 个地(市)区成立了分指挥部,参战的46个县成立了县指挥部,分指和县指主要领导分别由各军分区、 地市州革委和县(市)人武部、 革委会的领导担任。[3]

1970年10月东西两线同时开工建设,铁道部共调集9万多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同时湘黔两省各县组建的民兵团,总共动员了80万民兵参加会战,另外还有学生、知青、干部也参与到铁路的修建。湘黔铁路建设的总人数达105万之多,是成昆铁路建设高潮人数的两倍有余。在“备荒备战为人民”的感召下,建设者们顶着烈日、迎着风雪,终于在横跨湘黔两省的千山万壑之中,用血汗和智慧打造出一条钢铁大道。1972年10月13日,东西两路人马在贵州黔东南翁塘胜利会师,随着最后一段铁轨落下,标志着湘黔铁路全线贯通。1975年1月1日,湘黔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二、湘黔铁路建设与湖南省城市化的勃兴

以三线建设备战为目标的湘黔铁路建设,开启了湖南省城镇化的新进程。湘黔铁路建设主要围绕湖南、贵州两省的重点城镇、重要工业区和资源富集区进行布线,有力推动着沿线城市、铁路经济带和城市体系的迅速崛起。湘黔铁路通车为国家三线建设带了便利条件,一大批军工项目在湖南建成投产,湖南成功跻身军工大省行列。同时,铁路建设页带动一大批民用和基础工业的兴建,不仅增强了湖南工业的整体实力,也改变了全省工业布局,湘中、湘西地区工业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一大批新型工业城市拔地而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省域城镇体系。

(一)湘黔铁路建设推动湖南省城镇数量倍增

湘黔铁路的通车有利于国家众多三线项目在湘中、湘西地区的兴建,同时配套建设相关的附属工业、服务设施,培育出数量较多的类型不同、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株洲、怀化、娄底、吉首等城市。

最为典型的是怀化。该地原仅是一个3000居民的湘西山区农业小镇,但随着铁路枢纽建立、资源开发和大批三线项目建设,城市人口不足10年就增长到12万人,并发展为包括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纺、食品等部门的工业新城,不仅取代黔阳成为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还超越衡阳跃升为湖南省第二铁路枢纽,并发展成为湘、桂、黔、川、鄂五省毗邻地区的物资主要集散地。

[4]湘黔铁路娄底段共设有涟源、冷水江东、新化等18个车站,还包括大埠大桥、澄清渡大桥、资江大桥、大洋江大桥等20座中型桥梁,天马山明洞等隧道。铁路通车给境内厂矿铁路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如1971年金竹山电厂、冷水江铁厂、冷水江制碱厂均建起厂部至冷水江东站专用铁路共10.47公里,至80年代冷水江厂矿专用铁路达46.33公里。

除了较大的地区级城市以外,湘黔铁路建设又推动着一系列农业传统小县城(包括民族地区城镇)向新兴现代化中小工业新县城的飞速崛起。例如:冷水江、新邵、沅陵、新晃、芷江、安化、涟源等,这些规模较小的县城因铁路建设,其城镇结构、城镇功能随之所发生了演变。铁路建设还推动着多个农业小镇从全省数百个城镇中脱颖而出,走上了一条较之原同类城镇所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湘中、湘西地区新兴的沿铁路线分布的工业小城镇群体中的典型城镇,如低庄、大江口、火马冲、小龙门、花桥、泸阳等,组成了沿省内的铁路线绵延百余公里的工业城镇带。

(二)湘黔铁路建设推动着湖南城镇体系的形成

随着全国三线建设的开展,湘黔铁路的沿线迅速建立起了一批三线建设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随着数十万内迁职工和在湖南省的大量招工及其家属的不断聚集,再加上各三线单位生产力及其服务设施的形成和扩展,都有力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城镇规模的扩张。通过沿“铁路线”的紧密串联下,基本形成了一个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联系的省域城镇体系。

首先,湘黔铁路建设塑造了湖南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国家在湘黔铁路沿线建设了一批国防科技、铁路、能源原材料、机械、化学等工业,促进了多类型工业城市、城镇的崛起。其次,湘黔铁路建设革新了湖南城镇体系的地域结构。相关数据变化表明,铁路建设以来20年间湘西、湘中的城市发展明显快于湘东,并且从根本上矫正了以前湖南省城市发展偏集于湘东的高度非均衡状态。籍此可以肯定,铁路建设强力推进了湖南省城镇体系地域结构的快速均衡化。再次,铁路建设推动了湖南省城市城镇从沿“湘江线”为主的“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向沿“铁路线”(湘黔线、枝柳线、京广线)为主的“多中心”发展格局的转变。第四,湘黔铁路建设推动了湖南省城市城镇从“散点状”孤立发展向沿铁路线“体系化”协同发展的根本转变。湘西地区未通铁路之前仅有公路与水路与外界相通,导致人流、物流的不畅,长期处于闭塞的状态中,地区城镇深陷于孤立发展。国家新建的湘黔铁路打破了湖南城市因交通闭塞而形成的“自主生长”的状态。

)湘黔铁路建设改变了湖南民族地区的城乡生产生活方式

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深度制约,湘中、湘西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期处于信息闭塞、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山区传统农业社会阶段,湘黔铁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沿线民族地区的城乡生产生活方式。

自1972年起,一批沿着湘黔铁路线布点建设的部属省属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继在湖南开工建设,按照中央“工农业并举”的方针,这些单位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做到“厂社互助,定点支农”。这一要求被视为“工业生产建设上的一个革命”,是巩固工农联盟的新尝试。湖南的三线单位对支援农业生产倾注了相当的热情,认为“只有工业支援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促进农业的更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问题,农业发展了,反过来有促进工业的大发展,才能腾出大批的劳动力支援工业,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粮食,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才能进一步巩固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工农联盟。”这一时期,三线企业积极分担了地方政府在发展农业上的部分职能,增加了当地的农业要素投入,在财政收入有限和工农资金分配格局既定的条件下,带动当地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一定区域内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人力方面。每到农忙时节,三线企业专门设立支农领导小组,派出支农突击队帮助农民抢收抢种,同时组织运输队为社队运输物资,调派机修队从事机械抢修,成立医疗队为人员卫生提供保障;为农村兴修水利,在灌溉农田、筑坝围垦等方面有所贡献;对地方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人员,帮助培训技术人才。物力方面。三线单位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湘黔铁路运输对地方给予物资上的支援。1972-1974年,三线企业先后支援湖南地方钢材 、水泥 、载重车、拖拉机、玻璃、汽车拖拉机配件、农用水泵、变压器、电动机、轴承、电线、肥料等多种物资,同时调拨制砖机、轧石机和变压器等给地方无偿使用,并请来制砖技术员帮助各县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财力方面。三线单位力所能及在财力方面给予地方支持。三线企业从自身生产发展基金中筹款支持地方化肥和农业机械小企业发展。当铁路沿线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困扰农业生产时,三线企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提供财力援助,为农民排忧解难。

湘黔铁路沿线多为人烟稀少的大山区或偏僻农村,在这里布点的三线企业所建设的公路铁路、电力邮电网络,改变了偏僻山村交通电力通讯的落后状态。铁路同样带来了一些新就业机会。比如,由于建设的需要,沿途诸多车站所在当地农村中招收了大量工人,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青年农民得以招工,接受到先进科学知识的熏陶,掌握了工业生产技术,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知识水平。此外,铁路的开通还繁荣了沿线农贸市场,扩大了农副业产品销路,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改变了山区群众的思维观念。所以,湘黔铁路对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论,湘黔铁路建设是湖南城镇化发展的一次新机遇、一个关键阶段,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全省工业和城镇的性质及其区域的布局,优化了全省城镇化的整体环境,为各主要城市和省域城镇体系的成长以及这些城镇在更大范围内的持续发展构建出新基础。

1


[1]陈远洪:《铁血湘黔》,《娄底日报》,2022年11月29,第7版https://ldrb.ldnews.cn/2022/11/29/618894.html

[2]周明长:《铁路网建设与三线城市体系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第158-160页。

[3] 《百万军民会战两路——贺高厅谈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的修建》,《湖南党史》1999年第3期,第36页。

[4] 刘正:《当代中国的湖南》(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湘黔铁路建设与沿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C0799);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路学视域下新中国铁路建设与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22D039);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工业文化遗产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研究(20SZK115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