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贷联动业务下的银行经营风险分析——以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投贷联动业务下的银行经营风险分析——以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为例

郭佳祺

河北金融学院

071000

一、引言

由于缺乏足够有形资产作为担保品,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较难评估,中小科创企业难以借助传统信贷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同时,在金融脱媒与激烈竞争下,传统信贷业务遭受冲击,银行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加快业务创新以增强盈利能力。在此背景下,科技部、银保监会于2016年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希望银行通过子公司或与VC/PE合作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既增加对科创企业的金融供给,又引入传统信贷难以服务的客户群体来提升银行的创新与盈利能力。

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须注重混业风险隔离、银行与VC/PE的风险容忍度差异、投贷对象集中度以及事后退出风险。二十大报告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案例来分析投贷联动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对于优化业务模式、强化风险防控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硅谷银行(以下简称SVB)被公认是投贷联动模式的成功典范,而其于2023年3月迅速倒闭也受到金融市场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投贷联动业务下特殊资产负债结构视角分析SVB倒闭的原因并探索投贷联动下银行经营风险的因素和作用路径,以期为完善相关风险防控机制提供参考。

二、硅谷银行及其投贷联动业务

在混业经营与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下,硅谷银行成为首家专门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后成长为下辖硅谷银行、硅谷资本等五个独立实体的硅谷银行金融集团(以下简称SVB集团)。SVB集团的目标客户涵盖企业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科创企业,美国获得风投资金的科技与生命科学公司中有50%都是SVB集团的客户。截止2022年末,其总资产已达2218亿美元,投贷联动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

硅谷银行的投贷联动业务有多种模式,包括SVB按照高于一般贷款的利率向科创企业提供融资、SVB资本对科创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实现集团内“自投自贷”的“银行+子公司”模式;由VC/PE进行股权投资,SVB对已获得股权投资的科创企业进行“跟贷”的“银行+VC/PE”模式;通过在放贷时获得部分认股权实现与初创企业激励相容风险共担,之后再通过股权转让、企业IPO等方式实现退出获利的“认股权证”模式。此外,SVB建立了独特的风险控制机制。首先,硅谷资本与SVB之间的混业隔离墙严格分隔了创投业务与一般业务以防止集团内部风险传染。其次,SVB与风投机构长期合作,借助VC/PE的价值发现与风险识别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再次,依托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SVB分析的技术评估和市场研究能力,SVB将原本难以估值的知识产权作为抵押品,进而有效降低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最后,为强化现金流和账户监管,SVB向企业提供开户便利并在贷款时要求其将贷款和股权融得资金均存入SVB账户。得益于此,SVB持有的资产质量良好,自2016年到2022年,SVB的不良贷款率均位于1%以下。

三、SVB倒闭事件介绍

2023年3月8日,SVB发出公告出售了210亿美元的证券资产而导致18亿美元的亏损,同时拟出售22.5亿美元的股权以弥补亏损。公告引发了市场担忧,3月9日,SVB集团股价暴跌超过60%,次日又暴跌68%,并被停止交易。同时SVB爆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仅3月9日就出现420亿美元的存款流失,约占到其资产总额的25%。3月10日,SVB被紧急关闭并由FDIC接管。自此,全美排名第16的硅谷银行在不到三天时间经历了股价暴跌、存款挤兑和破产接管,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业最大的倒闭案。

SVB的倒闭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SVB被公认是以投贷联动成功支持科创企业融资的典范。另一方面,SVB倒闭的货币政策环境特殊,即由0利率与无限量化宽松转为急剧紧缩,美联储的加息斜率为历史最陡峭,这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很大挑战。

SVB破产动因分析

从负债端来看,在长期低利率和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科创企业迎来融资热潮,大量资金不断涌入,SVB吸收了大量企业活期存款,因此其存款由2019年末的617.57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21年末的1892.03亿美元,达到历史高峰。

虽然规模快速扩张,但种扩张并非出于支持资产扩张的主动需求。从结构上来看,稳定性差的活期存款占比达76.72%、未保险存款占比高达96%。科创企业资金支取的波动性大,经营性现金流入很少,存款流出规律难以预估。且公司存款金额较大,存款超出FDIC保险限额使储户具有更强的挤兑动机,因此SVB在遭受流动性冲击时更容易出现以挤兑为结果的均衡。

从资产端来看,SVB在被动获得存款之后资产增量主要来自可供出售证券(AFS)和以MBS为底层资产的持有到期类资产(HTM),并没有快速增加贷款业务。这一方面是出于低利率成本对期限利差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出于以谨慎的甄别和监督来保持信贷资产质量。同时,SVB的资产结构也发生扭曲,各类证券占总资产的比重被抬升至52.27%,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则降到27.6%。这对原本专精于信贷风险防控的管理机制形成挑战。

急剧抬升的利率导致长期资产的价值显著下降。10到20年期和20年期以上的美国国债分别损失25%和30%的市值,如下图所示。通过与联结ETF与同久期国债价格降幅构造出的RMBS、CMBS市值损失也都达到了10%以上。而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最终准则》的规定,HTM以摊余成本计量,不确认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为了避免实现损失,银行不会意愿卖出这部分持有到期资产。同时,持续大幅加息使科创企业融资环境遇冷,在资本市场表现也迅速恶化,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全年跌幅达33%。科创企业只能通过提取存款支应日常经营资金流出,这导致SVB的客户存款快速流失。

存款快速流失下,SVB被迫出售持有到期资产,使账面浮亏成为实际亏损。SVB宣布出售的210亿美元资产带来18亿美元的亏损,尚未出售的1000亿美元HTM还伴有约150亿美元未实现损失。这也加剧投资者的负面预期与未保险存款储户的挤兑动机并引发负反馈,最终导致SVB的流动性危机快速演变为破产。

五、投贷联动业务下SVB的经营风险分析

有观点认为SVB的整体资产质量优良且具备较高流动性,也并未发生整体性亏损,其破产应归咎于货币政策的快速紧缩及追求期限利差下的过度期限错配。但是,加息作为一种宏观调控工具对整个市场都有影响,也并非只有SVB大量配置HTM资产。实际上,SVB资产的市值计价损失并不是非常突出,美国约有11%的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上遭受了比SVB更严重的账面亏损。可见SVB的破产需要从其特殊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特殊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探究。

为保证对投贷联动授信对象的现金流进行监督并获取高额存贷利差收入,SVB对科创企业提供开户便利并要求其将融得资金存入,以实现信贷的过程管控与风险预警,但这也使储户过度集中于科创企业,存款结构在期限和保险程度上极不稳定。同时,出于投贷联动业务风险管理标准下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的考虑,SVB在被动获得存款后的资产配置选择受到限制,虽然其存在过度期限错配问题,但持有到期资产的账面浮亏在不实际卖出的情况下并不会转变成实际损失。此外,银行与风投机构的风险容忍度差异会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被放大导致“跟贷”模式的适用性下降,SVB放贷的甄别与监督成本上升,这也从侧面影响到SVB的资产配置行为。综上所述,SVB破产事件中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特殊模式下银行对特殊资产负债结构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管理失效。

六、建议与启示

第一,仅针对特色业务的有效风险管理不能保障整体的安全运营,银行在追求投贷联动单一业务专业化的同时,须增强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度,密切关注集中度风险,注意目标客户行业分布、同质性及资金周期特征。从而使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在保持特色的同时有比较好的平衡。

第二,应借鉴硅谷银行投贷联动的具体业务模式,但不能仿造其经营模式。可以鼓励大型银行在一些地区设立专业支行等分支机构在限定一定的资产规模及在整体层面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的条件下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对中小科创企业进行支持。

参考文献

[1].Diamond.D.W.and Dybvig,P.H.“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156-165.

[2].Erica Jiang, Gregor Matvos, Tomasz Piskorski.Monetary Tightening and U.S.Bank Fragility in 2023:Mark-to-Market Losses and Uninsured Depositor Runs[J].NBER Working Paper,2023:1-22.

[3].周珮萱,周雅童.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分析及风险化解建议——基于硅谷银行风险事件引发的中美银行对比研究[J].中国发展,2023,23(04).

[4].刘晓春.硅谷银行事件对我国金融监管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启示[J].清华金融评论,2023,(07).

[5]李希义.我国的科技银行应该学习硅谷银行什么?——兼剖析国内关于硅谷银行的认识误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1).

[6]蔡芸,徐娟,郭文丹.商业银行科创企业投贷联动业务发展路径浅析[J].现代金融,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