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放开的利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3

浅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放开的利弊

陈 念 精

(广州市番禺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广州5114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放开的利弊进行分析,既指出开放市场是大势所趋,可以让建设方获得更多实惠、让检测单位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市场、提高服务与人才的竞争等有利一面;不利在于恶性竞争带来一系列的恶果,作假、生存环境恶化、劣币驱逐良币、对建设工程的安全留下巨大隐患等。通过分析利弊,得出加强监管、严厉惩处违规者、适度放开市场、提高准入门坎等措施,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检测市场,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关键词:检测市场、开放市场、静载、抽芯、恶性竞争

前言:

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一切,如惊涛拍岸,建设工程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均相继放开市场,作为建设工程最后屏障的检测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是随潮奔涌,还是静观其变?政策的趋势当然是打破垄断,为企业减负,还选择权与民。让市场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育,自我成长。而政府的职能从监督与管理的角色中逐步转变,让行业自主管理,政府的更多起到指导与服务的角色,弱化监督与管理,提升服务为主。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大浪淘沙,是泥砂俱下,还是淘得真金,还需要实践来验证!

一、建设工程检测市场放开带来的好处

1、检测费用会变得更加合理,建设工程的建设方获得实惠。按照部分地区检测市场放开的现状,政府逐步退出监管职能,由相关检测协会来管理和监督,政府部门只负责存管和备案。各建设单位可以自主选择符合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所建项目按规范进行检测,检测单位对检测结果负责。在选择的过程中,多数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由市场来定价,业主可以选择价低者中标,就不再是未放开之前的政府统一定价,并且统一由当地政府指定的某个检测单位或政府下属检测中心,对于价钱和检测单位没有商量和选择的权利。检测市场放开后,建设单位有了更多控制成本和选择合作单位的权利,更有利于检测的开展。

2、检测相关单位获得更多选择权。建设工程检测市场放开后,就如同施工、勘察、设计等单位,只要资质符合要求,可以走出去,不再局限于本地区的检测业务。对于资质较高,信誉较好,能力较强的检测单位,将会遍地开花,业务量会更多,可选择的余地更大,自身的发展空间更广阔,自身的实力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相反,对于资质较低,人员素质不够高的检测单位,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招兵买马,壮大自己,在检测市场上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3、服务质量会因为竞争而提高。检测工作本就是为建设工程服务,为建设工程消除安全隐患,尤其是作为隐蔽工程的地基基础检测。在检测市场未放开之前,当地的检测单位就是一家独大,多多少少存在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工程项目本身受季节、天气、节假日甚至供求的影响,业务常常会比较集中,当业务较繁忙时,只能提前预约,排队候检,停工等候,想必很多施工总包深有体会。如果检测市场放开,可选择的余地增多,对于检测的时间、工期、检测质量等都可以有更多的议价能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些服务质量差、检测水平低、价钱高、要求多的检测单位将在“服务质量为尊”的洪流中被淹没。检测市场自然而然由曾经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倒逼每一家检测机构转变思路,收起傲慢,提高服务,争取业务,为生存而放低姿态。

4、检测单位会提升人才、技术、装备与竞争力。俗话说的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检测市场的放开,更多的也是考虑到垄断的问题。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当有多家检测单位在同一地方竞争时,建设单位当然会选择一家有资质、讲信誉、有经验、价钱低、服务好、能力强的单位合作。市场是有限的,要生存,就必须提升自己,比价钱、比实力、比服务,自然就要比人才、比技术、比装备,靠牺牲利润的低价竞争,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做同样的检测任务,不同的检测单位成本相差不大,真正的差距在人和设备,人的能力较强,设备较先进,检测的效率会高很多,质量也有保证。在竞争面前,倒逼检测单位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市场未放开时,当地政府下的检测单位,基于不愁业务来源,又受限于体制,做多做少也都不属于自己,自然做多错多,导致很多检测单位不思进取,能完成当地的检测项目与任务就好,收支平衡,也就得过且过,导致检测参数少,检测能力差。受限于事业类单位的制度,招人受限,采购受限,流程繁琐,加薪受限,升职受限,但面对市场开放后生存压力下,所有的做法、思路、制度都将被逼市场化,只能同步提升,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抛弃。

二、建设工程检测市场放开带来的弊端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我们看到检测市场放开之后带来的种种福利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检测市场的放开带来的各种弊端。

1、恶性竞争对检测质量带来隐患。在检测市场未放开的地区,多数是属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下属单位,检测质量关系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颜面,同时监督管理也是当地政府部门,检测也不是为赢利而设,自然检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保证的。在部分放开了检测市场的地区,这种隐患已经暴露出来了。湖南长沙的自建房倒塌事件,陕西一检测机构千余份工程检测报告造假,以及监督抽检批露出来的情况,让人触目惊心。比如静载试验堆载每吨的价钱在市场未放开时为70元每吨,放开后居然只有48元左右,现实情况就是有单位将试验块拉到现场,根本不堆载,几天后直接拉走,或者只堆载一个试验点而完成全部静载点的情形。在现实中,不少单位做静载试验送低应变检测项目,当然,在做低应变时已经不是按规范完成。有些单位的抽芯检测,只抽少部分,其余全部摆拍。我们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恶性竞争下,为了生存,不少检测单位只能铤而走险,与其没有业务饿死,不如赌一把。有些建设单位或施工企业,为了省钱,为了进度,对检测单位提出了一些不合理要求,比如必须包过,必须在某个时间节点全部做完,而不是考虑现场具体情况。对检测单位进行检查的人员可能会发现,不是危言耸听,有些检测单位是没有不合格检测报告的。在房价畸高的今天,多少人毕生心血都在一套房子上,而作为最终把关的检测单位,为了一己私利,把工程质量当儿戏,作为终身负责制,最终害人终害己。当所有建筑物拔地而起时,对虚假检测的隐蔽工程已经无法补救了。

2、检测的监督职能弱化。当众多检测单位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必然会出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关系是重要的,钱更是生存之道,因为当地的建设主管部门只是负责收集检测资料及备案,更多的责任落在了检测及施建各方,对于检测单位的监督职责很多落在了检测协会上。对于质量验收环节,以往是质监站负责,合格于否也是质监部门说了算,如今是参建的建设方、设计、勘察、施工、监理五方主体说了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变成了服务部门。而这也是部分检测单位自以为少了政府监管这一环节,而变得有恃无恐的原因。多数检测协会都没有足够的人手,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监管众多检测机构,更没有足够的权利去惩戒检测单位的违规行为。一旦出现投资者为省钱,施工方偷工减料,监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检测蒙混过关的窝案,该项建设工程将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轻则寿命减少,重则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如果检测单位不能作为第三方独立存在,所有相关利益者都可以轻易操作。

3、会出现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检测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对于曾经只有一家或两三家检测单位的地区,不需要跑市场的检测单位,将不得不全面改变工作作风,服务意识,生存方式,如同现在的事业单位,必须重新为自己定位。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拿地成本和开发成本日益高涨,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银行政策的调整,房地产开发项目近年逐步下滑,检测市场却在不断壮大,如果一旦放开,必然是群狼逐鹿。为了生存,各种手段都将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取得项目,回扣、贿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等;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上瞞下等。而那些真正将检测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企业,在检测中按部就班、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做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必然居高不下,业务也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最终不得不面对倒闭的危机!

三、如何应对检测市场放开带来的危机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如何做到既可体现公平、公正、合理、合规,又能最大程度让大众满意,既能把控好检测质量,又能让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满意呢?经过实践与对比,做好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开放带来的弊端。

1、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强化管理。增加相关的专业人员,加强数据的实时传输,加强视频监控的应用,加强监理现场见证的职能,增加不定时现场监督抽查,增加和简化举报渠道等,让弄虚作假者无所遁形。没有监督管理的市场,自然是没有秩序、没有规则的市场,自然是作假者滋生的沃土。在检测市场放开后,在检测监督局的官网上批露着每一次监督检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一家平时就口碑较差的检测单位因为作假被取消检测资质。没过多久,就听说在另一个地方再次注册,只是更换了公司名、法人与办公地点,还是原班人马。

2、出台严厉的相关惩戒措施,增加违法违规成本。对于发现有作假等违规行为时,轻则整改,重则停业整顿,直至取消资质。新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第57号令,2023年3月1日施行)中违反本办法的惩处措施也相对于旧管理办法严厉了很多,主要体现在各种违规情形下罚款金额上的提高。新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助于检测行业的管理与自律,最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如何落实到实处,作为行业管理者,应该不被人情所左右,不能等到事故发生后,才所谓的严厉惩处,无论处罚多少人,对造成的损失与伤害都无法弥补。

3、实行入库管理,由紧至松,逐渐过渡。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可以说是相对比较特殊的行业,因为它牵涉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国计民生,影响到千家万户。如果管控不好,影响巨大,想想河堤、桥梁、高楼大厦等豆腐渣工程,在洪水、地震等检验下,以多少生命作为代价,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对于这种行业,完全放开市场,让它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去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说的好听是为了公平,说的不好听是推责!我们应该首先去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由单一的检测单位逐步过渡到三、四家,甚至更多,以建设工程的总量与可以监督管理的能力来确认入库单位的多少,确保在检测质量可以管控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市场。既给市场一个缓冲期,也给管理者一个试验和完善的时间,让建设工程的质量始终在可以管控范围内。

4、提高检测资质入门门坎,细化检测项目。如今的检测单位如雨后春笋,四处开花,也造成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今年刚出炉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将检测资质分成了综合类与专项类,并对应地提出详细的参数与主要技术人员的要求,可以说检测资质的门坎提升了。与市场放开,对检测质量的要求和管理的提高不谋而合。在新的资质标准下,很多小微检测企业将被无情淘汰,而参数较多,实力强劲的检测企业将更加的如鱼得水。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但作为建设工程最后一道屏障的工程检测,是否应该拿去让市场经济检验呢?从完全放开的几个省市来看,效果差强人意。多数未放开检测市场的地区,多按政府定价,收支均由政府主导,而不是企业的行为。检测不与收入挂钩,没有利益纠纷,相当于第三方,这样会相对更公开、公平、公正、客观。当然,弊端也显而易见,检测费用偏高,检测效率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引发较多投诉与不满。工程检测关系建设工程的质量,影响巨大,地位特殊,应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探索出一条既能体现它的作用,又能让人信服和满意的模式。比如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出台严厉的相关惩戒措施、实行入库管理及提高检测资质入门门坎等,形成既符合检测自身的规律,又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检测市场。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检测市场的放开,是顺应市场经济大潮的趋势,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检测的特殊性,适度的监管、适度的惩处、适度的放开、适度的门坎,符合中国国情的检测市场,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2.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文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令(第57号);

4.《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