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2

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研究

郑兴平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目的: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接诊的50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治疗中采用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治疗中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方式。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少、下床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手术中失血量更少。结论:针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研究

临床上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概率,患者在发病之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达到充分帮助患者减压的目的,促进患者椎体功能得以尽早恢复。而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来说,由于其骨折的部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患者都同时合并程度不同的神经根损伤问题以及组织脏器损伤问题,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以往,在对患者的畸形进行矫正的过程之中,使用的都是传统开放的手术方式,但是,需要对患者的椎旁肌肉层进行大面积的剥离,而且操作过程中需要较长的时间,容易增加患者肌肉损伤的发生风险。患者结束手术之后,也非常容易遗留一系列的并发症。而在医疗技术快速进步的基础之上,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方式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而且不需要广泛剥离患者的肌肉,患者的接受度整体更高。文章就对其临床应用的具体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研究的患者共计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包含的患者例数均为25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患者年龄23至60岁,平均年龄(41.4 ± 9.2)岁,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患者年龄22至62岁,平均年龄(41.7 ± 8.9)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中,采用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患者在平卧的状态之下,对其实施全身麻醉,患者的胸部以及腹部部位需要处于悬空的状态,使用C型臂X线对患者的骨折椎体进行定位,将定位的结果标记在患者的体表位置,通过竖向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牵引,使用双手向前对患者的骨折椎体棘突进行顶推以及按压,在骨折切皮之前,使得患者的骨折部分能初步得以复位,将患者的骨折椎体作为中心,向上以及向下分别进行一个椎体长度的延伸之后,在患者椎体的正中位置进行纵向的手术切口的设置,沿着患者的棘突对患者的上椎旁肌进行剥离的处理,确保患者椎体上部位置以及下部位置的上下关节突汇合位置以及椎体横突肌的位置能得以完全的暴露,对患者的椎弓根螺钉进针点进行确定,完成开口相关操作的基础之上,针对患者椎弓根钉道的长度进行测量,结合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合理规格的椎弓根螺钉的选择每,为患者进行螺钉的置入,做好固定棒的安装工作,撑开复位,对患者的骨折椎体进行固定处理,在复位结果满意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清洗、置管引流的处理,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处理。

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方式,患者在平卧位的状态之下,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患者的胸腹部为需要处于悬空的状态,使用C型臂 X线机,借助四枚克氏标记患者骨折椎体上部位置以及下部位置相邻近的椎体,对患者实施竖向的牵引,使用双手按照向前的方向,针对患者的骨折椎体棘突进行顶推以及按压,在正式开始为患者进行骨折切皮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复位的处理。在实际进行穿刺的过程之中,需要使用空心穿刺针,在为患者进行导针插入的基础之上,将多极穿刺扩张套筒放入其中,为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经肌间使用椎弓根螺钉或是预弯矫形固定棒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的处理,在撑开患者骨折椎体后凸畸形部位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矫正,使得患者椎间隙和椎体之间的高度能得以恢复,再将固定棒拧紧的基础之上,在结合的位置顶丝螺帽。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中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分)

组别

例数(n)

手术时间(min)

下床时间(d)

住院时间(d)

手术中出血量(ml)

观察组

25

66.38 ± 5.81

4.26 ± 0.87

7.49 ± 1.12

89.33 ± 8.54

对照组

25

79.56 ± 9.03

8.33 ± 1.05

10.26 ± 1.07

266.78 ± 24.12

t值

9.709

8.113

8.402

9.207

P值

0.035

0.018

0.029

0.014

3讨论

在实际治疗不稳定性腰椎骨折患者的过程之中,不仅要能使得患者的脊髓压迫得以消除、对患者的脊柱稳定进行重建,还要使得患者的椎管容量能得以恢复,促进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1]。现阶段,临床上针对患者的治疗选用的多是后正中入路的手术方式,通过对患者的椎旁肌肉进行剥离处理,促进患者椎弓根进针点的完全暴露,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的方式达到对患者的脊柱畸形进行矫正的目的,操作难度较低,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患者脊柱的运动功能,但是,会带来较大程度的损伤。而在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这种手术是现阶段临床应用概率较高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在实际进行操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充分发挥C型臂 X线肌所具有的辅助作用,能使得临床定位的精准性大幅度提升,减少手术切口,而且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的椎旁肌肉、关节突以及横突不需要过度的暴露,能减少患者在治疗中脊神经后支以及椎旁肌所受到的损伤,手术效果较好[2]

参考文献

[1]刘峰.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在单节段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中的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 24 (06): 1229-1231. 

[2]王长勇. 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 (59):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