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与支持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与支持策略探究

李莉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与支持策略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与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与支持策略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血糖控制。

关键词:心理干预;支持策略;糖尿病

前言: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了90%以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医学模型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生物学疾病,而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则提出糖尿病是一种由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特征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与糖尿病的病程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给予心理干预与支持尤为重要。现就心理干预与支持策略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2-10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102例,女98例,年龄45-72岁,平均(56.5±3.2)岁;病程3-8年,平均(5.2±1.5)年。观察组男105例,女95例,年龄43-70岁,平均(55.8±2.9)岁;病程2-9年,平均(5.0±1.3)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及降糖药物治疗。饮食控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运动治疗采取有氧运动,每日30-60min,根据患者体能情况个体化安排。降糖药物治疗按照各自的药物方案规律口服。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理干预与支持。心理干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情绪管理、应对技巧训练、认知重构等。支持策略包括覃家支持、团体支持、专业个体支持。具体操作如下:

1)情绪管理:教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情绪, EXPRESS法等以释放负性情绪;

2)应对技巧训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训练患者面对压力的应对能力;

3)认知重构:识别非理性思维模式,思维落阱,改变消极想法;

4)亲友支持:鼓励亲友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5)团体支持:组织患者参加病友团体活动,交流经验;

6)个体支持:由专业心理师进行个体心理咨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下指标的变化:

1)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2)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

3)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

4)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100

56.2±6.5

49.7±5.8*

观察组

100

55.9±6.3

38.4±4.2*#

2.3 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100

45.6±5.2

52.4±4.8*

观察组

100

46.1±5.0

68.7±6.5*#

2.4 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HbA1c(%)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100

8.5±1.2

7.2±0.9*

12.6±1.5

观察组

100

8.6±1.1

6.1±0.8*#

12.5±1.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提示给予患者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抑郁、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治疗、饮食限制等,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理论为指导,着眼于改变个体不良情绪及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通过识别和修正患者的认知扭曲和非适应性信念体系,培养其运用积极适应性的应对策略,最终达到改善其负性情绪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也提示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水平控制更好。这可能与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状态,提高依从性有关。研究显示,负性情绪可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启动应激反应,导致糖皮质激素升高,最终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本研究结果提示,应重视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这不仅能减轻其负性情绪,还可促进糖尿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可显著改善其抑郁、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血糖控制。但本研究例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存在一定限制,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倪媛媛,王莹,连艾巧.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 心理月刊,2022,17(08):136-138.

[2]王秀梅. 糖尿病患者静脉采血时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4):140-141.

[3]蓝梅. 女性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与角色压力、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