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3

5G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朱欣苑

南京建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210000

摘要:建筑工程检测与工程整体质量直接相关,工程检测人员需树立正确的检测工作理念,科学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变更的频率,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伴随着现代工程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各种新兴技术应运而生,5G技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技术能够促进检测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文章以5G技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探讨该技术在工程实践当中的检测价值,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明确技术实施的要点难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5G技术;建筑工程检测;应用要点

0引言

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建筑工程检测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检测数据精度不足、报告及时性缺失等客观存在,必须发挥出检测人员的能动作用,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5G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多重特点,将其引入建筑工程检测领域,不仅能够优化物流体系送样、信息传输等相关工作,同时也能够促进建筑工程检测的智能化发展。考虑到5G技术发展应用成熟度不足,必须从理论实践角度进行双重探索,保障建筑工程的检测质量。

1.基于5G技术的工程检测与管理系统设计

5G技术在工程检测领域的运用价值在于构建工程检测与管理系统,其中涵盖信息采集设备、总控中心等,不同的系统模块拥有不同的作用,总控中心负责的整体控制工作;关键检测模块则能够完成样本的重量检测,可对其各项信息进行传输,相关人员可通过屏幕远程了解实时数据,方便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扫描采集设备不仅能够完成信息的扫描,同时也可将获取信息上传至总控中心,在此基础上便可生成通行证,样品进入施工现场不会存在任何阻碍。为了及时汇总和上报,可以配备智能检测设备,完成现场核实工作。当然环境检测也是工程检测中的重点,原因在于环境质量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直接相关,所以可以增加智能化环境检测设备,根据项目需求设置各项标准值,数值达标就可以直接预警,以免造成更多的问题。

  1. 5G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路径

2.1 5G技术在物流系统送样中的应用

现代化技术促进了建筑工程检测的发展,5G技术在无人驾驶平台搭建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在此过程可将不同模块搭载其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功能需求。2018年丰田公司推出电动无人驾驶平台之后,引领了汽车行业的潮流,同时也吸引了格力、比亚迪等相关企业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样品送样与物流相似性更高,样品可以搭载无人驾驶平台进行信息采集,然后再返回检测机构。想要提高过程的流畅性,还需要处理很多细节:第一,查验取样技术性较高,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并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符合岗位要求之后才能检验样品。在5G技术的支持下,无人驾驶车将直接驶入现场,车载人脸识别设备能够辨别取样员、工地信息,同时分析送检样品。第二,收样车中增加了车载拍摄设备,能够完成样本信息的实时记录跟踪,同时直接连接远程控制端,检测人员即使不前往现场,依旧能够通过远程控制完成过程的整体监督。第三,为了避免样品被替换,影响最终的验收效果,收样车前往指定地点后才能够打开,不满足指定条件便无法打开收样车。无人驾驶收样车自动性极高,具有持续性工作的特点,实现了物流运送的智能化发展,比人工技术效率更高。

2.2 5G技术在检测流水线运维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对检测工作有更高要求,随着行业工作的规范化发展,监测机构的职能也更加细化完善,验样区能够对样品进行分类并完成标识,根据分类要求输入检测室,随后再完成整体的检测工作。任何技术在实践当中的运用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果现场把控不到位,必然影响检测的最终结果。5G技术则能够扫清这一障碍,为了确定验样员,采用了人脸识别方法,进入工位后将完成样本信息的整合,并且统一录入数据库。随后将其送入检测室,为保证检测过程的科学合理,需要设置人脸门禁等,做好整体的记录工作,避免出现样品被中途更换的情况,确保一切操作过程能够寻根溯源。

2.3 5G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

工程现场涉及大量的检测项目,包括桩基检测、基坑检测等,而检测环境会对最终结果产生极大影响,为此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综合控制:5G技术运用领域多样,人脸识别设备与该技术的集合,能够支持人脸打卡制度,确保人员符合程序要求。检测人员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为避免这一问题需穿戴摄录设备,数据需要保持同步传输并做好归档工作,方便后期的抽检。5G物联检测设备在现场价值很高,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2.4 5G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检测是5G技术应用的要点,工程现场需要布设微气象站,其中包括温度传感仪、风速传感器等,各种设备设施的运用能够进行环境的直观监测,了解温度、湿度、风度等数据变化。5G技术同时还可以进行信息传输,获取信息后,智慧工地平台能够对数据进行整合并完成立体化的展示,环境监测系统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有机联动,例如报警,能够为施工现场提供科学指导。

2.5 5G技术在检测报告输出中的应用

5G技术在检测报告当中的运用要点如下:第一,检测报告输出理念需要实时更新,5G技术能够将纸质数据转化为电子化数据,同时输出两种形式的报告内容,同时可对电子化数据进行储存,为了避免丢失等问题的出现,也需要出具纸质报告。第二,优化检测报告使用理念,电子检测报告在各项技术的作用之下,同样也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数据资源保护工作极为重要,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必须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大数据平台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支持实时生成电子信息,主体之间信息获取保持一致,如果任何过程出现信息改,都会直接记录这一情况,该项操作能够有效防范虚假报告。5G技术能够完成大量数据资料的全面搜集,海量的信息资料下蕴含着无尽的价值,深入的挖掘能够更好地开展工程检测工作。

2.6 5G技术在建筑能耗检测中的应用

建筑耗能检测系统的搭建是5G技术运用的重点,用户能够获得更加便捷的能源管理和分析服务,而且该系统的构建应该涵盖不同的关键模块,例如水、电等,能够满足用户不一样的需求。环保绿色是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运用5G技术的时候,还需要加强建筑能耗检测,包括供热、供电等,该项操作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节能降耗。耗能检测技术的构建是建立在大量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基础之上的,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必须进行加密处理,做好信息保护工作。此外,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方便实时检测以及优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实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项目为数字小镇工程,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主要包括办公、学校、综合展览馆、住宅区等共同构成,建筑面积高达48.45万㎡,属于典型的大型群体性建筑。考虑到施工现场水位较高,土质松软,建筑物存在变形的风险,沉降观测以及数据监测的难度更大。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经过综合探讨之后,该项目引进智云监测技术并完成群楼变形监测平台的构建,以平台对主体沉降进行精准监测,如果出现大幅变形,能够及时进行预警。

3.2智云监测系统

智云监测系统有多项内容共同组成,本项目中主要涉及物联网基础服务平台(GIS)、北斗云数据采集系统等,为了解智云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图一对其进行了展现。该系统可以通过北斗云以及传感器完成建筑结构的精准定位,同时对其坐标位置进行自主识别,由此便可了解压差式静力水准仪变化,掌握压力观测值的数据变化幅度,在此基础上便能对地表相对沉降高度进行分析。智云监测系统还能进行智能化的结构沉降监测,如果出现沉降变形的情况,便可对其进行累计记录,如果沉降变形已经超过了标准要求,便可实时发出报警信号,以此来完成信息识别、处理等一系列的流程,促进数据处理的智能化发展。

3.3现场的测点布置

监测基准点设置在车库顶板上,同时采用对称布置方法。在各主楼负一层设置静力水准仪,目的在于监测主楼沉降,具体可见图2。系统运行前需对其进行不断调试,确保其处在正常的运转状态,保证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4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

智云监测系统能够采集一层施工到顶层的沉降,智能处理之后便可获取实时沉降观测值,在此基础上便可完成累计沉降量的计算。

IMG_256

图1 智云监测系统原理图

IMG_256

图2 某主楼区域内的测点布置

为了解工程情况,文章以某一单体建筑进行案例分析,图3和图4对一个月内该单体建筑结构的单日沉降量、累计沉降量进行了展现。通过观察可了解各测点的单日沉降量整体相似,变化幅度趋同,时间的累积使其呈现出线性增长,单日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分别控制在0~0.2mm、2.1~2.2mm,符合标准要求。

IMG_256

图3 某主体结构的单日沉降情况

IMG_256

图4 某主体结构的累计沉降情况

为了解主体结构在不同阶段的累计沉降量,表1~表2对一个月内的数据进行了展现,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不同特点所识别的数据相近,结构增加一层后累计沉降量在0.5~0.6mm,具有很好的系统稳定性。

表1 现场施工状况

时间

8天

17天

23天

28天

施工要点

4层结构

混凝土浇筑

5层结构

混凝土浇筑

6层结构

混凝土浇筑

7层结构

混凝土浇筑

表2 智云监测系统识别的累计沉降量(单位:mm)

阶段

测点

阶段一

(8-16天)

阶段二

(12-22天)

阶段三

(23-27天)

测点一

0.5

0.5

0.5

测点二

0.5

0.5

0.6

测点三

0.5

0.6

0.5

测点四

0.5

0.5

0.6

测点五

0.5

0.5

0.6

测点六

0.5

0.6

0.5

3.5智云监测系统的精确性分析

为完成精准性分析,需在主楼外侧布置人工观测点,做好数据的复核工作,具体可见图5和表3。结果显示,无论是智云监测还是人工监测,整体的效果类似性较高,最大误差为18.03%,具体可见图4。该资料表明,智云系统能够完成结构沉降数据的有效记录。由此可知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了智云监测系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运用前景广阔。

IMG_256

图5 某主楼区域内的人工测点布置

表3 人工监测识别的累计沉降量(单位:mm)

阶段

测点

阶段一

(8-16天)

阶段二

(12-22天)

阶段三

(23-27天)

0.60

0.56

0.57

0.59

0.58

0.60

0.62

0.57

0.62

0.60

0.59

0.58

0.63

0.59

0.65

0.65

0.65

0.63

表4 云监测系统的误差分析

阶段

测点

阶段一

(8-16天)

阶段二

(12-22天)

阶段三

(23-27天)

测点一

15.26%

9.10%

10.72%

测点二

13.80%

12.30%

1.70%

测点三

13.80%

7.15%

18.04%

测点四

15.26%

13.80%

5.27%

测点五

15.26%

13.80%

6.26%

测点六

7.42%

6.26%

13.80%

3.6主体封顶后的沉降情况

为采集主体结构封顶后的沉降数据,该项目通过智云监测系统平台获取累计成交量。根据图6数据可知,累计沉降量稳定性较高,说明砌体施工产生的结构沉降小,发生时间在主体施工阶段。

IMG_256

图6某主体结构的累计沉降情况

3.7沉降观测技术优势成果

大型群体性建筑项目监测工作难度极大,工程任务复杂,人工方法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科学。智云监测系统的运用不仅能够减少人工压力,同时也能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完成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处理。而且相较于人工方法而言,智云监测系统的成本支出明显更低。

4.结语

时代的发展进步促进了建筑工程检测工作的优化,为保证相关工作的高质量展开,需紧紧围绕着工程质量进行有效问题,科学设立各级检测站、检测机构,优化5G技术在实践当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同时也为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提供了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钟剑荣.关于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影响性因素分析及控制性措施探讨[J].四川水泥,2021(9):59-60.

[2]化延华.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及措施探究[J].四川水泥,2021(9):61-62.

[3]吴必造,杨亚军,张辛波.基于5G技术的高可靠数据传输终端的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21,40(8):78-83.

[4]刘洋,陈晖,张蕾.5G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领域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30):1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