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分析

晁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采取常规躯干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6MWT干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取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提升。

关键词】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脑卒中;步行能力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疾病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常见有语言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对患者的行为活动产生限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是最受关注的功能之一,以往临床多采取常规干预,其重点在于患肢平衡能力训练,但是由于训练内容较为单一,导致患者对训练的依从性不高,进而影响到功能康复[1]。本体感觉促进训练是一种科学训练方法,通过对机体的相应器官感觉刺激,能够为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复提供助力,但是该训练方法在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较为少见。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采取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卒中患者展开分析,参与研究的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38例观察组和38例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比例21:17;年龄范围51-78岁,平均(63.57±3.52)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3:15;年龄范围53-77岁,平均(63.37±3.45)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躯干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方法如下:锻炼腹肌及腰背肌肌力,开展耐力训练、桥式运动训练;重心转移与躯干控制训练;平衡木上站立平衡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辅助,协助患者完成部分动作。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本体感觉促进训练,方法如下:(1)躯干模式。①双侧不对称上肢伸展伴颈部屈曲模式:治疗师站立于患者的身旁,对患者的手臂和肩胛部位进行牵引,实施左上肢伸展和内旋,使用右手将左手握住,在右手的牵引下进行左手训练,包括了伸展、内收和内旋等,对患者的头部位置,应当予以适当的阻力,运动末端保持在躯干屈曲状态。②双侧下肢不对称胸屈曲伴屈膝模式:在开始阶段,对患者的手臂和肩胛部位进行牵引,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对患者的左上肢及手腕进行训练,做屈曲、内收及外旋等动作,在此过程中,应当防止腰椎过伸。③双下肢不对称性屈曲伴伸展偏转模式:在开始训练时,治疗师应当环抱患者双腿,促使患者维持在屈膝屈髋右侧转体状态,对其下肢实施牵引,协助左下肢、右下肢完成相应动作,包括了外展、外旋、伸展、内收等,躯干部位则需要向左肾脏,对患者的下肢部位施加适当的阻力,在此状态下开展阻抗伸髋运动,在此过程中,需要对髋旋转进行严格控制。(2)颈部模式。①屈曲模式:调整患者体位,维持在仰卧位,选择患者的头部中心位置,治疗师将双手放置在患者的头部、下颌、部位,对患者的颈屈实施下颌牵引,阻抗左侧旋转。②伸展模式:患者保持在仰卧体位,取头部中位线,治疗师的双手则应当放置在患者的头顶、下颌部位,对患者的颈部进行伸展,并在头顶部位施加适当的阻力。(3)骨盆模式。患者保持在右侧卧位,双下肢处于屈髋屈膝状态,屈曲度以30°为宜,对患者的坐骨结节和髂翼部位施加适当的阻力,指导患者实施阻抗躯干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盆骨部位应当增加前屈及后倾,关节反向牵拉活动,维持盆骨稳定。两组均需要持续训练1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Berg平衡量表最高分值分别56分,得分与平衡能力呈正比;6MWT距离越长代表步行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以(±s)进行计量统计,t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前Berg平衡量表、6MWT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比较两组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s)

组别

例数

Berg平衡量表(分)

6MWT(m)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8

18.31±3.30

44.86±5.04

265.74±26.05

378.66±35.92

对照组

38

18.23±3.26

34.87±4.93

268.19±25.30

322.45±30.08

t

0.106

8.735

0.416

7.396

P

0.916

0.000

0.679

0.000

3.讨论

采用本体感觉促进训练进行脑卒中干预,能够激发患者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训练中,促使训练效果得以提升。本体感觉促进训练通过对肌肉、肌腱等感觉器官刺激,可为运动输出提供助力,激活运动肌,使其能够参与到人体活动中,能够有效改善肌肉收缩,对感觉神经起到调节作用,促使其兴奋性增强,具有缓解肌痉挛的作用[2]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6MWT干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本体感觉促进训练联合平衡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这是由于本体感觉通过器官在静置及运动状态下的感觉,有助于机械感受器更好地适应位置感觉,使其敏感性得以增强,促使关节运动感觉明显增加,在脑卒中患者的功能训练中,通过本体感觉促进训练,能够对关节周围本次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为患者的本体感觉重建起到了良好的助力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综上所述,本体感觉促进训练联合平衡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晁雨,女,1989年,江苏徐州,本科,主管技师,神经康复,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河西大街71号,15250986620

参考文献:

[1] 张萍. 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分析[J]. 中华养生保健,2022,40(12):52-54,30.

[2] 李杰,张大伟,樊旭,等. 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2023,40(6):93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