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手术:心脏的‘救护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1

体外循环手术:心脏的‘救护车’ 

温虎成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麻醉科  四川成都  610000

体外循环主要是因心脏外科手术的需要诞生的,是在人体心脏停止跳动时展开心脏手术,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心房中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再将富氧的血液由血液泵输回人体动脉展开继续循环的过程。正是由于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心脏与肺的功能,因此体外循环又称为心肺转流,在心肺转流情况下能够有效阻断心脏血流进行心内直视操作。

IMG_256

体外循环准备工作

1、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是由外科医生、麻醉医生、灌注医生以及手术室护士共同合作完成的,在体外循环手术开始前需要做好各项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体外循环的建立、体外循环机器设备的准备、各个管路与系统的安装连接、排气预充等。

2、病人全麻后外科医生正中开胸,分离出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然后麻醉医生会进行患者的全身肝素化,当抗凝指标达到标准以后外科医生会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置管并与体外循环管道相连接,然后发出开始体外循环的指令。同时灌注师会打开静脉的控制钳,开启氧合器的气源并开动人工心肺机上的动脉灌注泵,逐渐把灌注的流量加到全流量,然后进行患者血流降温。当患者的体温达到目标温度时,外科医生会阻断升主动脉,让体外循环灌注师灌注心肌保护液。心肌保护液经体外循环中的一个心肌保护泵和灌注装置打到患者升主动脉的根部,经过患者自身的冠状动脉系统输送到心肌组织中,使心脏的跳动变缓,停止下来,心电图显示为一条直线后外科医生便在静止的心脏上进行心内操作,操作结束以后会告知灌注师全身复温、血流复温。血流复温以后就会开启升主动脉的阻断钳,让心脏的血流恢复供应,可以重新跳动起来。当灌注师将患者的体温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即心脏主动脉开放,辅助时间达到预期时间后复查血气、电解质水平、血压、心电图的心脏活动等,若情况较满意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灌注师会达成共识,准备撤机。

3、撤机后灌注师就会减少静脉的引流同时降低动脉的灌注流量,然后逐步钳夹静脉的引流,停止动脉输血泵,体外循环结束后外科医生拔出心脏的各种插管,逐层关胸,完成手术。

体外循环手术的成功案例:23岁的小吉身高达2米,身材修长显得十分瘦弱,两年前小吉就查出患有马凡氏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多身材高大、四肢细长,但约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容易引发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而一旦发生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是以小时计算的,特别是出现破裂后每延长一个小时死亡率就增加1%-1.5%,48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一旦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患者常在数分钟内死亡,抢救成功率极低。9月29日下午,正在和亲人团聚的小吉突然感到胸口隐隐作痛,还伴有头晕、恶心的症状。去医院就诊后高度怀疑是主动脉夹层。医务人员告知小吉的家人,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要尽快进行手术方能保命。手术过程中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全力配合为患者切除了撕裂的血管并置换人工血管,同时完成了冠状动脉开口重建恢复正常的血供和血流方向。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苦战斗手术顺利完成,9月30日凌晨3点小吉被送入重症病房进行密切监护,目前恢复良好。

体外循环技术成熟安全吗

IMG_256

世界上第一例体外循环是上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经历了六七十年,极大的促进和保障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体外循环起步之初仅仅能做简单的心脏手术,例如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发展到现在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心血管外科已经可以处理几乎所有心脏以及大血管手术难题。例如在当前深低温停循环技术仍属于一种相对复杂的体外循环技术之一,在胸主大动脉瘤切除和一些较为复杂先心病手术治疗中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实施完成,也即患者的体温需要降低至深度低温(通常情况下鼻咽温低于18℃,肛温低于20℃)下,以保护病人的心、脑、肾、脊髓、腹腔脏器的各项功能,这对体外循环技术要求提出了极大挑战。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应用,无论是常规体外循环技术还是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我国都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取得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体外循环技术目前已是一项成熟且安全的技术,在心脏手术前外科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对于这项技术人们没有必要过分地担心。

IMG_256IMG_256

IMG_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