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成无己学术与养生文化研究

袁恒勇① 孙玉霞①  谢真真① 刘英菊① 谷万里②

1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 邮政编码252113

2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邮政编码252000

齐鲁中医药文化研究项目:鲁卫函【2023】178号

提要:成无己宋金时期聊城籍著名的医学家,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为全面注解《伤寒论》第一人,代表著作《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成无己以《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释,深入阐发了六经病理法方药的相关机制,系统解析伤寒方义,类证鉴别,昭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内涵,对后世《伤寒论》的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成无己在九秩之年,诊病百无一失,其既是临床家又是养生家,通过研究成无己学术及养生文化,有利于伤寒学派的发展,学习其养生方法,促进现代人的健康。

关键词:成无己 学术思想 养生文化

成无己生卒及籍里

成无己,生于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卒于金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享年93岁,寿终于临潢,辽都上京,在波罗城,今内蒙巴林左旗的林东县当时称北京①。原籍聊摄,春秋时齐国西疆,前者(聊地)在山东聊城西北,后者(摄地)在茌平之西,初步调查,其家可能在茌平县洪官屯北部成庄②,即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成庄人③,宋金时期伟大的医学家。

成无己著作及历史价值

成无己代表著作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成无己家世儒医,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注解伤寒论》以《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解,随经释义,以经释论,深入阐发了六经病理法方药的有关机制,发明其奥,以辨析区别阴阳,调理脉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以此彰明六经隐奥,昭示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与内涵,真得长沙公之旨趣。注解伤寒论》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面注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著作,成无己先生以经注论,经论结合是伤寒注家中中肯、理性的大师级人物④,源自经典、传承经典,源头活水,渊源有自,是理论结合临床的典范之作。《伤寒明理论》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学”⑤,详解《伤寒论》50个证,定体、分形、析证、深入剖析每一证的含义、表现、病机、病位病性、分型、鉴别及治法,阐明病机,直指辨证之核心机要,理明而法自出。明医贵明理,理法一贯,乃辨证之关键。诚如徐灵胎言:“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药方论》明确了七方、十剂的含义、制方之体用,对《伤寒论》20首方剂,详解方义,以君臣佐使之义论配伍,以四气五味论功用,开理论解释方剂之先河。汪昂《医方集解》序载:“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无己慨仲景之书后人罕识,爰取《伤寒论》而训诂之,诠证释方,使观者有所循入。

成无己学术思想:

(一)重视经典理论,活用临证。

成无己为儒医世家,有家学传承,临床经验丰富,可惜其临床医案没有流传下来,只能在著作中发现其临床辨证的思路,“以经释论”是其研究和注解《伤寒论》的主要特点,《注解伤寒论》书中引用有宋以前医学典籍和北宋当代医学文献及部分儒家经典,充分表明成无己深厚得儒学和医学学术功底,历时四十年余年完成著作。文中主要引《内经》原文,约250余条,从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到第八十一篇《方盛衰论》,约引用了42篇,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证脉象、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等充分运用《内经》的有关思想,深入地阐释《伤寒论》的学理。如《伤寒例》“凡伤于寒,则为病热,”注解引《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者,寒在表也。论述风寒之邪侵犯肌表,腠理密闭,因而发热,阐述风寒袭表为病的病因病机。

(二)以经为师,法循仲景

成无己在著作中,还引用很多其他经典著作,如《难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等充分体现其遍览群经,博采众方,以经为师的高深造旨。阳明病篇原文“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注解引《脉经》曰:脉来疾者为风;脉来滑者,为病食也,又曰:寸口脉洪而大则荣气长,滑数胃气实。下利者,脉当微厥;今脉滑数,知胃有宿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三)析证明理辟新径

《伤寒明理论》对《伤寒论》中的五十个证进行,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分型、鉴别及治法等详细阐述,并辨别异同。例如:腹满,为里证,多见于阳明病与太阴病,鉴别虚实为腹满减与不减。若腹中满痛,满而不减,为实证,当用下法去其实。若腹满时减,则为虚证,不可功攻。深浅之别,腹满不实,又见恶寒发热,则为表病为除,若见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为邪已入腑。腹满实证虽多用下法,不同病机表现不同。阳明病腹满,若不见潮热,不可与承气汤,若见腹大满不通,可与小承气汤。太阳病下后见腹满时痛,病属太阴,予桂枝加芍药汤;若见腹满,有大实痛,予桂枝加大黄汤,少阴病腹满,并见不大便,宜急予下法。腹满辨寒热要点在阳热者腹满而咽干,阴寒者腹满而吐。又对发汗、吐、下后出现腹满作辨析,三者皆由邪气乘虚内客而致。太阳病发汗后腹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散,阳明病邪在胸,若吐后腹胀满,当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太阳病邪气在表而误下,邪壅胸腹之间,当以栀子厚朴汤吐之,故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差,温补针艾之适当

(四)制方体用重视脏腑选用药物气味

如白通汤证,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成无己解释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汤温里散寒。解释白通汤《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又如小青汤证中“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味,可以收逆气而安肺”。

参考文献:

②张志远。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63

张海鹏  成无己生卒年考 [J]  中华医史杂志2010,404):256

李登岭,李乔,刘新。答关于“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一文两个问题【J.国医论坛,2017324:)6

任应秋,裘沛然,丁光迪。中医各家学说【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3186

通讯作者:袁恒勇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