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还乡》与鲁迅《故乡》中故乡情结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哈代《还乡》与鲁迅《故乡》中故乡情结的分析

梁玉慧王淑通讯作者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1

摘要: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哈代的《还乡》和鲁迅的《故乡》都是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两部作品中都有一种相同的故乡情结,那就是对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故乡情结”,更深入地了解哈代和鲁迅之间所存在的相同与不同。

关键词:《还乡》;《故乡》;故乡情结

哈代和鲁迅都是20世纪文学界的杰出作家,他们的作品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哈代的《还乡》和鲁迅的《故乡》都是关于对故乡、童年和故乡的回忆。

一、故乡情结的体现

在《还乡》中,作者通过对爱顿荒原环境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作为现实主义大师,哈代描绘了自然环境,但又带着浪漫的情怀和想象力,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已经逝去的诗意世界。长期生活在多塞特郡乡下的哈代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还乡》中,哈代对许多自然意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如动物、植物、天气、荒原等,显示了他描写自然的独特技巧。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独特的韵味,犹如一幅清澈纯净的画,颇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在他看来,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是生机勃勃的精灵。《还乡》中的爱顿荒原是一片广阔而荒凉的时间。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是因为整部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描述环境、塑造人物、展现形象。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而且通过对比描写手法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厌恶。

二、《还乡》和《故乡》中故乡情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哈代的《还乡》和鲁迅的《故乡》都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怀念。两者在成长过程中和对作品内容的描述上各有异同,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家乡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作品。

1、二者的相似之处

《还乡》和《故乡》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和作者之间有着相似之处。

1.1 作者经历的相似性

托马斯·哈代和鲁迅分别在自己的作品《还乡》和《故乡》中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哈代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农村家庭,在毗邻大荒原的西南小城长大。毗邻大荒原的西南小城的自然环境为哈代后来的写作奠定了背景。除了早年在伦敦呆过五年外,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他出生和成长的土地上度过的,这为哈代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小说中,哈代把自己的家乡称为威塞克斯王国。

鲁迅出生在封建社会末期,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家庭的重大变故,他的父亲周伯宜去世,母亲也去世。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支柱性的人物。母亲病重时,鲁迅还只有15岁。在他看来,母亲生病和去世是一件非常不幸和不吉利的事情。鲁迅的母亲去世后,他把母亲埋在祖坟里。此后,鲁迅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鲁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在他的《故乡》一文中可见一斑。

1.2 悲剧命运的相似性

哈代的乡土小说充满着悲剧色彩,哈代认为文学创作者最重要的使命是寻求生活的真理,他们应该是敏锐的观察者,善于发现和揭示人类生活表面安宁和快乐背后的悲剧。如果我们把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悲剧归结为封建礼教,腐败体制和他揭露社会丑恶的文学责任感的话,那么哈代小说中弥漫着宿命论和不确定性。《还乡》是哈代在小说创作中成功运用悲剧式叙事艺术的杰出范例。

鲁迅的作品关注民族的灾难和民众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他一贯将人物的悲剧与那个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紧密相联。他的悲剧并非源于他个人对生活的无助与绝望,而是来自他对整个社会和民众的悲剧的关注。在他的作品中,不管这些人物有多么勤劳,善良,都注定成为这个腐恶的封建社会的殉葬品,也就是说,封建礼教和腐朽的体制是这些人物悲剧的根源。《故乡》中,闰土的改变和个性泯灭才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

1.3 人性反思方面的相似性

更重要的是,从两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来看,两部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的反思。《还乡》和《故乡》都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美与丑。在哈代的笔下,故乡的人们非常淳朴、善良,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故乡人逐渐被城市抛弃了。家乡人开始变得自私、冷漠、势利以及贪婪,他们每天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压迫。故乡的人们不仅在精神上受到压迫,而且在物质上也受到压迫。因此,哈代对人性善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人类心理的巨大影响。哈代对人性善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恶的盛行,体现在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哈代对人性善恶的描写也反映了他家乡人们受到的非人待遇,这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贫困和落后。此外,哈代对善恶的描写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在《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少年闰土和少年作者的关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来这种封建礼法关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会的压力下形成的,是一种扭曲的人性。人在自然的发展中不会把自己树为一个卑贱的,无能的人,像闰土这样一个人的封建礼法观念是在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下逐渐形成的。社会压抑了一个人的人性,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习惯了消极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压力。鲁迅对闰土的描写反映了故乡人的落后和无知,尽管他们勤劳善良,但却是由贫穷带来的。此外,鲁迅对闰土的描写也反映了家乡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2、故乡情结的不同点

哈代和鲁迅都用故乡这个词来表达他们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然而,他们在表达故乡情感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2.1表达故乡方式的不同

在哈代和鲁迅的作品中,故乡都是一个让人眷恋的地方,但两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故乡情结。鲁迅的故乡情结是封建制度的产物。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篇幅地写了他对家乡的生活,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通过他的笔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们心灵的摧残,使读者读后感到非常压抑。

哈代的故乡情结是战争的产物,而哈代则通过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在作品中,哈代描绘了许多关于他美好童年的回忆,通过这些回忆,他希望人们不必再忍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哈代对自己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和破坏的描述非常到位,读者读完后可以感受到哈代对自己家乡的深深眷恋。

2.2 意图不同

在《还乡》中,哈代笔下的“爱顿荒原”是对于精神家园和自然的统一 。《还乡》作为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作者直接构造了一个以还乡作为开端的故事,围绕还乡这一事件开端,展示了“爱顿荒原”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精神意义。作为一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哈代所处的时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潮流席卷了世界,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正在处在急剧变动的时期,而哈代的创作并没有将关注点集中在社会变革带给人的改变上,他用自己独特的带有悲观主义的眼光将人置于自然这一大环境下,对于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和命运的不可改变性做了深刻的刻画。

在故乡中,鲁迅对记忆中的故乡以及成年后的故乡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和样子。小时候的故乡,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可以说是作者幼年时关于人性的最初认识和感知,是温暖的民风质朴与真诚单纯;而成年后的故乡,似乎风景人物都无变化,而人心却已经麻木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作者在这里的创作意图很明显,其实,记忆中的故乡越美好,让读者对于现在故乡的这种陌生的冷漠就越深刻,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可以看出鲁迅对于精神家园的独特寄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Alessandra Giorgi, Enrica Villari, Building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rchitecturein Thomas Hardy’s Novels, UniversitàCa'Foscari Venezia, 2016.

[2] 刘明嵩. 鲁迅、沈从文、哈代故乡情结比较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3] 蒋贤萍.哈代的故土意识与悲剧情结——再读《还乡》[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0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