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观察和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观察和应用价值分析

张宏梅

兴文县中医医院

644400  四川 宜宾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观察和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选本院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接收诊治的4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间内在本院参加体检的45例健康者记为参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后续对两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受检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参照组,中性粒细胞浓度、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浓度均高于参照组,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验,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有助于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炎症性肠病;临床效果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发热等,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并发症甚至肠外并发症,例如关节炎、眼炎等,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1-2]。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准确的诊断不仅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制定治疗方案,也能够更精确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预后,指导患者科学进行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从而更好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均属于临床中常用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方式,但是这些检查方法属于侵入性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负担[3]。为此,本文选择4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和45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试通过分组实验方式分析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观察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本院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接收诊治的4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间内在本院参加体检的45例健康者记为参照组。参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3~65岁,年龄均值为(50.17±4.58)岁。实验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4~66岁,年龄均值为(49.86±4.23)岁。所有受检者各项基本资料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实验组均确诊炎症性肠病;自愿参加;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存在免疫系统缺陷;研究中途退出。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检查人员提示受检者在检查前8h内保持空腹和禁水状态。检查当日指导患者暴露胳膊和手肘以上的部分,并保持水平放置,后续抽取其3ml静脉血,抽血完毕后指导受检者使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出血,并遵照检测试剂操作程序进将采集样本放置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进行检测,记录各项指标数值。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包括中性粒细胞浓度、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C反应蛋白、红细胞浓度。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实验组受检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参照组,中性粒细胞浓度、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浓度均高于参照组,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x±s)

组别

例数

中性粒细胞浓度(109/L)

血小板计数(109/L)

血红蛋白浓度(g/L)

C反应蛋白(mg/L)

红细胞浓度(1012/L)

参照组

45

68.45±2.05

273.16±60.72

145.42±32.25

9.04±1.75

4.16±1.55

实验组

45

73.27±1.87

331.04±62.14

106.27±30.66

21.26±6.61

7.42±3.27

t

5.651

12.548

23.510

13.515

18.656

P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全球炎症性肠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则会涉及到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以及微生物感染等多个方面[4]。由于炎症性肠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患者可能不易察觉或容易被忽视,进而导致病情延误,而随着病程进展,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道狭窄、溃疡、瘘管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受检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参照组(P<0.05),原因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炎症会造成肠道损伤和出血,进而导致红细胞丢失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5]。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会参与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因此实验组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会显著高于参照组的健康者(P<0.05)。实验组受检者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浓度高于于参照组(P<0.05),原因在于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能够敏感反映机体炎症状态,其升高也是炎症性肠病患者体内存在炎症的表现,红细胞浓度升高则与患者体内缺氧状态和红细胞生成增加有关

[6]

综上所述,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验,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有助于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小随.炎症性肠病运用血常规检验诊断的临床效果[J].家有孕宝,2021,3(6):175.

[2]苗海荣.血常规检验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自我保健,2020(2):81.

[3]王晓华.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效果分析[J].健康忠告,2022,16(2):35-37.

[4]付广芹.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系统医学,2022,7(2):77-80.

[5]王康.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7):69-72.

[6]迟晓伟,朱付晓,张晓微.血常规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准确性及价值分析[J].饮食保健,2021(39):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