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放”与“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放”与“收”

周艳琳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小学德政园校区   433000

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收放自如地组织教学活动呢?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放”与“收”两方面做了相应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中的“放”与“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来巧妙调动,而且,课堂的顺利推进也需要教师来组织与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放”,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习兴趣;教师有效的“收”,能让学生明确重点与学习方向,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地推进。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放”与“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参与;组织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公式或现象去分组讨论;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并让其谈感受……这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活动就是“放”。

在“放”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指导、点评,或者“放”后适时地小结,这就是“收”。

活泼而有序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收放自如的。

2.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放”

2.1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对环境的认知非常敏感,如果教师能根据上课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符合儿童特点的教学环境,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放到美术室或者体育活动室里进行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非常兴奋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圆形物体,并用自己的方法画圆。再对比用圆规画圆,用纸折圆、剪圆。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不仅真实可感地认识到了圆,更能深刻地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一些关于圆的知识。

2.2创设灵活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式都能较好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如在教学“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游戏,亲身参与到对圆的周长的探索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组同学找到自己身边的一个圆,想办法用最短的时间量出那个圆的周长,用时最短且测量准确的组获胜并能获得奖励。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对周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还有协作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训练与提升。

2.3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让课堂顺畅有效地向前推进。

    例如在学习“圆的概念”时,如果教师直接提问:“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能否相等?”学生的思维肯定无法被很好地激活,也会处于模糊的数学概念之中。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行车和汽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如果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可不可以?”“做成椭圆形可不可以?”这些问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数学问题,然后经过一翻议论和探讨后,最终答案也能找到了:轮子只有做成圆形,才行驶得平稳。因为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收”

3.1适当点拨推进教学

当学生在探究与讨论中,出现难点问题或者偏差时,教师需要适当地点拨从而推进教学活动,不能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因为学习了三角形分类后,学生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类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的工具,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的类型。如果露出是的直角部分或钝角部分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正确的答案。当只有锐角的时候,学生的答案就不能统一了,而且判断的理由也不能说出来。此时,教师就得适时地指导学生了,然后再进行探讨与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

3.2顺畅小结呈现知识

教学活动中,如果已经进行到了一个知识内容的收尾部分,教师就得顺畅地小结,从而呈现知识点,让“收”水到渠成。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后,在小组内写出自己的生日并说出自己的生日包含本节课的哪些知识。分组交流后,教师补充并小结了一些“平年、闰年”和“大小月”的知识,收尾自然而有拓展性,让整个教学动静有度。

3.3巧妙评价增加动力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或一个小组得到一个较准确的答案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并巧妙地进行表扬,让学生们的学习得到正向反馈,从而增加其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整十数乘法口诀”时,教师让学生们讨论40×25的算法,有很多同学都会将其分解成会算的算式后再进行计算,如10×4×25;也有部分同学会接受其他方式进行分解,如4×10×5×5。此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最简便,而应考虑到学生的求异思维与独特计算方式,然后加以正向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高兴,获得更多学习的成功体验。

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放”与“收”是动静结合的艺术,是张驰有度的手段,更是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的有力体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吉林林.基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研究.《好家长》. 2016年38期

[2]王华英.收放自如的小学数学教学尝试.《新课程(小学)》.2014年8期

[3]张绪梅.开放式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小学时代》. 2019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