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古代叙事诗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聋校古代叙事诗教学策略

余畅

汕头市聋哑学校  515000

摘要 聋校语文中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存在缺乏活力、“满堂灌”的问题,体现现实主义的古代叙事诗作为诗歌的一个类别,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那么如何让聋生在学习古代叙事诗时能够更加投入和印象深刻呢?笔者结合古诗《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四个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聋校语文 古代叙事诗 教学策略 聋生

引言

听觉障碍对聋生的语言发展和信息接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感知活动中缺少了声音的刺激和语言的参与,抽象性思维弱。语言发展的滞后也给上课带来了难度,导致学生不能够举一反三,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模仿。

在古诗的学习中,听觉障碍导致学生无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知障碍导致其阅读停留在表象,不能深入文本共鸣,语言障碍使他们难以把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增加了理解难度,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学法障碍使其很难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本文就以聋校高一语文所学古诗《十五从军征》为例,探究聋校语文中古代叙事诗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预习阶段——综合运用工具

课堂时间有限,聋生的接受能力和范围也有限,教师如果将部分下位技能的学习分配到课前预习阶段,留给学生更加充足的时间提前了解和认识新学的古诗,就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预习自学的技巧在于巧妙运用工具辅助。

在上《十五从军征》之前,笔者布置了三项预习任务:1.阅读3遍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划线,在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找到意思并誊抄一遍;2.运用互联网搜索工具搜索“汉代兵役制度”,想一想为什么老兵“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3.观看微课,了解汉乐府知识和诗歌大概内容。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决定教学活动顺序的最重要线索是智慧技能学习,相应的教学程序是:辨别学习概念学习一般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1]预习阶段相当于让学生先进行下位技能的接触和学习,为高级规则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阶段是依靠学生自学,所以需要培养聋生使用工具的能力。首先是工具书,运用好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最大限度地“去生字化”,帮助聋生理解字词句,培养聋生利用工具主动掌握知识;其次是互联网,高年级聋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工具,笔者基于学情将搜索范围缩小到“汉代兵役制度”,引导学生联系诗句思考,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汉朝兵役时间长的结论,初步感受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再者是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笔者自制了微课,介绍了相关的诗歌体裁(汉乐府),并借助插画、动画的形式呈现诗歌内容,使得原先静止的文字呈现运动的状态,利用聋生视知觉能力发达的特点,增强了感知效果,有助于理解古诗本意。

二、内容知识教学——布置不同任务

笔者所教高一班级的聋生学习能力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差异化教学。

例如,在讲授完诗意后,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极限挑战”的环节:任务一,将诗句与对应的插图连成线,限时30秒;任务二,将诗句与对应的释义连成线,限时1分钟;任务三,根据诗歌大意把古诗分为三个阶段,限时2分钟;任务四,根据插图和诗句,写下诗句的意思,限时6分钟。任务从易到难,学生逐一进行挑战。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基本能完成前两项,学习能力中等和优异的学生都能完成全部四项,只是在准确率和时间方面有些差距。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避免了部分学生因问题太难或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动力的情况。在古诗教学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理解性背诵、分析含义、表述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任务,能力弱的学生可以设计识记字词、理解诗意和作者态度等方面的任务。

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问题,就在于寻找各种途径弥补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特殊教育的大班化教学虽然达不到个别化教学的标准程度,我们仍然可以利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或者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来弥补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设计挑战性的教学任务,提供多样性的教学策略。

三、情感态度体验——角色感受共鸣

古代叙事诗的教学目标通常与感受人物情感、鉴赏人物形象、体悟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单纯靠手语或者文字的表达有时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结合聋生表现力强、喜欢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角色扮演中与人物共鸣。

当讲到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时,笔者就运用了体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主人公进行代入式情感体验: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小组共同分析人物情感,琢磨表情变化,并为表演配上手语旁白,旁白可以是介绍背景、介绍环境或者进行对话。在第一个小组表演完毕后,笔者让后面两组对前面的表演进行点评,二组说:“老兵的表情一直很悲伤,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好像不太好。”笔者适时提问:“我们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老兵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后,接下来二组的表演就明显在人物表现上体现出了层次,依次呈现了由盼望、悲痛、凄凉到茫然的变化。三组和一组又对二组的表演进行了点评,三组说:“老兵回到家就立马采野菜舂谷子是不对的,家里很久没有人住了,老兵会先清理一番再去做饭。”能够点明这个细节,说明学生理解到位了。一组则说:“手语旁白可以多描述老兵家中的环境,环境能够表现荒凉的氛围,更衬托老兵孤独的情感。”这表明学生体会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此,聋生在角色扮演后产生了对人物的理解和共情,体会到诗歌内里表达的深刻内涵。

古代叙事诗通常较有画面感,让聋生用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事件经过,感受情感之美,有能力的学生还能赏析写作手法。

四、检验理解阶段——转述锻炼表达

聋校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可以把表达作为检验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聋生的表达能力。

理解的标志之一,是对所理解的对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包括对语言材料能加以改组,改变其表达方式[2]。落实到聋校语文教学中,就是“复述”或者“转述”。在学习古代叙事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整首诗,或者转换视角,让学生代入主人公来讲述诗歌描述的事情。《十五从军征》的学习结束后,笔者分别布置了课上课下两个检验作业:课上,要求学生从诗句出发,采取接龙的形式,用手语复述诗歌内容;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老兵,以第一人称讲述回乡际遇,扩写成一篇小作文。当堂作业检验的是学生对古诗难点的理解以及对诗意的掌握,课后作业检验的是学生对情节和情感的把握。这一方法既深刻了叙事诗写实精神的体验,检验了学习成果,又锻炼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聋校语文古代叙事诗的教学说难不难,重要的是教师需根据聋生的特点及学情灵活制定教学策略,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又要使教学落到实处,把控引导学生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能。本文仅以《十五从军征》为例,侧重于此诗的叙事性,教师仍要关注到不同诗歌的教学重点,总结更多有效方法,不断挖掘古代叙事诗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 新编语文教学论[M]. 2018年8月第1版.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 朱则光.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M]. 2020年9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3] 聋校语文教学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季佩玉,黄昭鸣主编, 2006.

[4] 聋校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 见玉娟.基础教育参考. 2019(15):69-70.

[5] 印邦枝.语文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培养聋生审美能力的实践探索[J]. 现代特殊教育, 2020(03):45-48.

[6] 张莉.浅谈聋生阅读障碍及语文教学对策[J]. 现代特殊教育, 2019(19):50-51.


[1] 何更生. 新编语文教学论[M].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139.

[2] 朱则光.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