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1
/ 2

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研究

任立楠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100039

摘要】小儿发热引发因素比较多,在发生高热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引起惊厥,因此降温治疗非常重要。走罐法治疗是根据疾病情况,在患儿身体拔罐的方式,能起到降低体温,减少疾病的作用。在中医治疗方式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后,走罐治疗在多种疾病方面都起到显著的作用。小儿发热采用走罐治疗方式,是将热气集中到背部,帮助其从表皮发出,降低体内的热气,进而起到降温效果。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相关文献并不多,但是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效果,本文则梳理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相关文献,为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的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走罐治疗方式;小儿发热;临床研究

小儿发热是指患儿超出正常范围的疾病症状,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大部分情况下,发热都是身体受到病原入侵造成的,出现发热情况是人体免疫系统和病原作战的方式。体温异常升高和疾病程度加重,会增加体温调节负担,会影响患儿身体健康[1]。西医治疗会产生的药物副作用,中医走罐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效果好,适合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本文则针对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研究文献展开综述。

1 相关概念

1.1走罐治疗方法

走罐也被称为推罐,是在拔罐前对所有需要拔罐的部位以闪火法或是滴酒法将罐吸附于皮肤上,在吸附前在皮肤上涂上凡士林、板油等作为润滑介质。医生以右手将罐子握住,以左手紧贴皮肤从上到下或是从左到右拉紧皮肤。在所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直至皮肤红润、充血或是淤血起罐。朱子龙,李星星等[2]走罐是中医传统治疗方式,是拔罐的延伸治疗方式,采用单罐负压走动方式,作用于人体的表皮。杨媚媚,江其等[3]合适的走罐速度、频率、密度、合适的力度、方向、作用力点,能对身体造成刺激,起到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对疾病预防起到预防作用。

1.2小儿发热

幼儿正常体温介于36-37摄氏度之间,超过这个温度则视为发热。小儿发热是病原菌造成的,病原菌侵入人体后,机体防御系统为保证机体安全,开始产生各种反应抵抗病原菌,发热是抵御的一种方式。王杰鹏,方芳等[4]发热对于幼儿而言,是因为机体与病原菌斗争,会对人体造成消耗,患儿在发病的时候会产生嗜睡、乏力现象。发热的因素有很多,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机体产热过多、散热障碍、致热源性发热等原因导致,可出现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可因穿衣过多导致散热过慢引起,也可因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颅内感染等疾病引起,穿衣过多导致散热过慢导致的小儿发热一般机体提高调节可自行降温,疾病引起的小儿发热通常需对症治疗方可降温。小儿发热是急性疾病,逐渐起病。小儿发热大部分是因为细菌感染造成的,其中常见的疾病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症状,也是病毒性感染造成的,随着病情发展体温逐渐升高,为消耗性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

2 走罐法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应用情况

走罐方式治疗小儿发热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比较显著,根据小儿发热辩证方式实施相应的走罐治疗,改善发热症状。

2.1选穴走罐治疗措施

选择主穴为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实施走罐治疗。在操作时患儿选择俯卧位,将背部充分的暴露出来,首先在走罐的部位涂上温水或是润滑剂,在罐口涂上油脂。使用罐拔在大椎穴,一手握住罐体,推动罐体向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反复推拉,当皮肤呈现出紫红色停止走罐,走罐的用力均匀,预防漏气脱落现象。小儿发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出现疾病的时候,症状比较急,变化快。采用中医走罐方式治疗,效果显著,能起到泄阳经热邪,具有较强的泄热力量,疗效持久,操作灵活,患儿痛苦少,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家长容易接受。熊啟泰,李海岳[5]等选择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走罐组,对照组按照西医口服药物治疗方式实施治疗,走罐组患儿采用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线走罐治疗方式,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走罐组治疗中有效率为94.1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见走罐治疗方式,在治疗小儿发热疾病的时候有良好的效果,患儿痛苦少,见效快适合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另外走罐治疗方式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对患儿身体造成损伤相比药物治疗应用性更强。

2.2走罐改善暑湿发热症状

人体的下丘脑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能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温度或是体力活动影响。周围环境改变后,人体会自动的调节成为与之适应的的温度。小儿体质差,不能适应高温,在高温和热辐射的作用下,随着空气湿度提升,闷热不通风,汗液排泄受到阻滞,体温逐渐上升引起发热。患儿发热疾病出现后,采用大椎穴督脉、手足三阳经之交会学,督脉为阳脉海穴,统领全身阳气。小儿发热属于阳盛疾病,阳盛主表,外感热病的起因皆由表层。大椎穴走罐治疗,能通畅阳盛阻滞,起到解表作用,缓解发热情况。小儿发热早期治疗,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开展积极的走罐治疗方式,能有效缓解疾病状态。大椎走罐诊断方式,根据走罐情况判断疾病,走罐印记不显著的患儿不能判断为暑热发热;印记是紫红颜色,有显著的紫色点,则判断暑热程度重。拔罐后数小时,罐印逐渐转为青黑色,经5~10天后逐渐消散,中暑程度越重者,罐印消散越慢。闻慧

[6]采用走罐方式治疗小儿中暑发热现象,选择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选择合适的竹罐以闪火法拔吸大椎穴,在治疗1-5分钟取下,可以根据患儿年龄选择时间。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注复方氨林巴比妥肌方式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发现,治疗组的30例患者中有29例痊愈,有效1例,痊愈率为96.7%,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3例患者治愈,有效5例,22例无效,痊愈率10%,总有效率26.7%。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可见走穴治疗方式对于治疗暑湿引起的发热有良好效果,走罐治疗方式相比于西药治疗方式,见效更快,产生的效果更好,操作更简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效果更好。

2.3走罐治疗风热感冒效果

风热感冒选择背部走罐方式治疗,对于改善疾病症状有积极作用。风热感冒是风热邪气从口鼻、皮毛进入到人体,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感冒症状。在发病后,患儿身上存在显著的发热现象,有微寒,流浊涕,头胀痛,咽痛红肿,口干欲饮,咳嗽,痰黏等症状,肺俞穴位 于背部膀胱经,为肺脏的背俞穴 既可治疗肺脏疾病,又可治疗与其相关的口鼻、皮肉筋骨等组织官疾病,走罐治疗方式起到宣肺散邪,清热解毒的作用。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督纲,总督全身阳气:太阳主开主表:少阳主枢,主半表半里:阳明主阖主里。为患儿实施大椎督脉和手足三阳之交穴走罐,能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能改善疾病帮助患儿身体快速恢复。王静凛[7]在研究中,选择6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发生风热感冒发热疾病的患儿予肌肉注射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与患儿大椎穴走罐配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性。可见走罐治疗风热感冒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治疗时配合药物治疗方式效果更好,能快速帮助患儿改善疾病症状。

小结

小儿发热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在发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降温治疗非常重要,临床常见降温治疗方式采用口服布洛芬方式,降温快,但是效果不持久,中医走罐治疗方式,主要泄阳经热邪,具有较强的泄热力量,疗效 持久,操作灵活,患者痛苦较小,不良反应少,更适合临床应用。现阶段关于走罐治疗小儿发热的文献研究还不充足,不能为走罐治疗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学术研究者能投入到走罐治疗小儿发热疾病研究中,为走罐治疗方式传播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冰清,林超.浅析走罐法的临床作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1):0164-0167

[2] 朱子龙,李星星,沈天益,冒金锋,谢韬,张建斌.张建斌背部走罐法的临床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2022,42(11):1290-1293

[3] 杨媚媚,江其,甘春梅,et al.小儿推拿联合火龙罐综合灸在外感发热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妇幼护理, 2023(1):133-136.

[4] 王杰鹏,方芳,王浩,宫志强,刘惠聪,方朝义.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应用概况[J].河北中医,2019,41(1):146-151

[5] 熊啟泰,李海岳,黄捷明.太极罐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24):94-97.

[6] 闻慧.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小儿流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5):231-231.

[7] 王静凛.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小儿流感发热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