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民“治未病”思想与行为科学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4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公民“治未病”思想与行为科学性研究

张伟  李荣欣通讯作者  秦爱伟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潍坊 261031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诉求快速释放,但许多群众对疾病诊治过程对身体的伤害缺少科学认知,盲目到医院进行过度查体诊治等行为。而临床诊疗措施一般是侵入性的,对身体有一定程度的医源性伤害,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社会各方面力量要“把健康融入各种政策”,加强对疾病诊治的教育引导,强化正确的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医疗机构服务监管,完善医疗法律体系建设,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管理制度,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提升人民群众加强健康自我管理的科学意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关键词 治未病  过度诊疗   医源性伤害   健康管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nalysis of the Cognition of "Preventing Disease" and Medical Injury under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Zhang Wei,Li Rong-xin,Qin Ai-wei.,etal..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rapid release of health demands, "treating diseases before they become ill" has become a health fashion. However, many people lack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treating diseases before they become ill" and blindly go to hospitals for excessive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diagnosi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are generally invasive, caus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atrogenic harm to the bod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physical health.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correct "pre treatment" health concept, popularize health knowledge, strengthen service supervis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legal system, standardize the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payment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hance the scientific "pre treatment"

thinking and behavior of the people, strengthen health self-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Key words Prevention of illness, exces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atrogenic injury, health management, health education

First-anyhors addres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weifang, 261031,china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第一追求,健康需求快速释放,“治未病”成为一种健康时尚。但许多群众缺少对“治未病”的科学认知,健康常识和医疗知识不足,出现了盲目到医院进行过度检查诊疗用药等不理性行为,忽视了就医行为对身体的医源性伤害,其结果与“治未病”的初衷背道而驰,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

1.“治未病”的思想内涵与社会认知

1.1  “治未病”理念的来源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涵义,强调预防为主,注意提早阻止疾病发生的趋势,掌握健康主动权[1]。中医学一直强调“治未病”理念,如孙思邈是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倡导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2],这个理念对指导人的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现代“治未病”思想与行为演变

中医“治未病”理念实际上与今天现代医学所说的疾病早预防、早治疗是同一涵义。现代医学科学意义的健康是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相互结合的产物[3],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在健康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由于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传统的“治未病”中医调理养生转变到了西医的预防性诊治,加之亚健康、治未病等概念不充分的理解和解读,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群热衷于“治未病”,进而采取过度医疗的行为。治未病是一种健康理念,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或者手段,现实中许多“治未病”治出来的疾病屡见不鲜[4]

1.3舆论传播媒体碎片化渲染“治未病”

现代社会每个人大都恐惧失去健康,寻求一种减少疾病发生、脱离病痛和死亡的健康模式。这种动机,被电视广告、各种场合的所谓健康讲座等舆论传播媒介和商业力量巧妙利用,抓住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不加区别地大力渲染“治未病”。甚至于某些医学专业人士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把医学信息分解成无数孤立的碎片,把某一健康指标从医学整体论中剥离出来,用夸大的方式,强调某种疾病的危险程度,展示某一治疗案例的效果。这些社会现象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健康“危机”,催生了“治未病”的健康诉求。

1.4“治未病”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众所周知,临床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天面对“已病”的患者就应接不暇,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所谓的“未病”,“未病”者因为没有典型症状而难于诊断,又不能拒绝“未病”者的就诊要求,医生一般只能根据“未病”者的自述和要求做检查、开药治疗等,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疾病预防”,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让人民群众重视健康,丰富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面健康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倡“治未生之病”[5],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相关政策性文件,但由于服务机制、资源配置、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限制,“治未病”的健康服务体系和相应的模式、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2.“治未病“的医源性伤害

在“治未病”的意识下,过度诊疗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未病”者强烈的就医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医院“自收自支”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医院、医生的逐利思想严重,同时药品、设备、耗材等产业供应链资本效应叠加其中,导致了“治未病”群体小病大治、诱导医疗消费等诊治行为一定程度存在[6]。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曾痛陈目前医院普遍存在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危害[7]。临床诊疗,特别是输液手术治疗一般都是侵入性的,

2.1血液检查对“未病”的医源性伤害

血液检查是就医过程的常规手段。但从临床理论上看,血液健康数值是对不同人群的参数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平均值处理后得出的参考数值,一般规定为人群的95%为正常值,根据这个数值判定健康与否。但这些参考值对就医人群个体来说不是绝对的,如果只对照某一参考值,确定不健康的概率是存在的。研究表明,若只依据一项指标,健康概率为95%,不健康概率5%(表一);随着检查指标的增多,健康数值不达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表二)。何况现实中还存在不同品牌仪器和试剂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准度也不完全一样[8]的现象。因此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医学进步到现在的地步,但从检验结果判断再没有人是健康的了[9]

表一

表二              体检项目数量与健康指标概率、治病风险概率关系 

体检项目(项)

所有指标健康概率(%)

致病风险概率(%)

10

(95%)10=59.87

40.13

20

(95%)20=35.85

64.15

50

(95%)50=7.69

92.31

100

(95%)100=0.59

99.41

众所周知,人类个体血液状态是有差异的,男女有别,老幼有别。因此用“一把尺子”即普通人群的理论参考数值对所有人进行健康状态判断,并不完全科学,在这种状态下很少人是完全健康的,这就使大部分“未病”群体转为了“患者”群体。面对各种各样的“不正常”血液指标,体检的结果给“未病”者带来的是慌乱、恐惧和更多的诊疗需求。血液结果不正常,或者开始吃药治疗,或者再去大医院轮番检查确认一次,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费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

2.2影像设备对“未病”的医源性伤害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医疗设备如CT、磁共振、超声等越来越先进,许多过去显示不出来的影像现在大多可以呈现,因此不少群众对高精尖设备检查盲目信任和崇拜,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如做一次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患者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带来一些癌症风险

[10]。美国里格姆妇科医院的阿伦索迪克森研究组,对该医院做过CT扫描的所有患者进行了追踪统计,结果表明有7%的人后来患了癌症,这比癌症基准发病率高了1%。哥伦比亚大学戴维布伦纳博士研究指出,目前所做的CT检查,有大约三分之一从医学上来讲是不必要的,滥用CT检查使美国今后二三十年间多出300万例癌症患者[11]

2.3临床治疗对“未病”的医源性伤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是药三分毒”理念。但大部分“未病”者一旦查出“有病”指标,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疗效,不加选择地选择输液手术治疗手段。德国莱比锡医院的外科专家做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将100位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一组手术放置支架,另一组不手术但每天锻炼,一年后,手术组的康复率为70%,对照组的康复率却达到88%[12]。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70%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13]。生理学上,口服药物经过肠胃的选择性吸收后才进入血液,再流经肝脏代谢。如果以药液的形式输入静脉,就没有了代谢屏障,可能增加过敏中毒等的风险,特别是过度应用抗菌药物者可引起菌群失调[1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并不是靶向的,在杀死“有病”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害“未病”的细胞,对身体的负面作用是肯定的。

2.4  “治未病”的医源性心理伤害

健康群体因为预防疾病而过多地介入健康诊断检查,一旦查出某项指标的异常,因为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心理上就会对自身健康状态产生紧张焦虑,严重的造成心理危机、坐立不安。这种焦虑状态,就会驱动自己采取一些工作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显性改变,打乱原有的工作节奏,打乱原有的饮食睡眠生活习惯,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长时间的焦虑状态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衰退,从而可能会使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提高。

3.应对“治未病”问题的对策

许多医学家和社会学家评论说,许多病是“查出来的、治出来的”,医疗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提高了医学诊治水平的同时,对健康的衍生和次生危害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因此亟待对“治未病”有科学的认知和应对措施。

3.1加强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

因为医学知识的专业性,目前绝大部分“未病”群众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检查诊治过程产生的医源性危害了解不多。我国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文件,但在宣传和落实方面的力度欠缺,推进落实质量不高。因此政府要真正主导起健康宣教的责任,“把健康融于所有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加强健康科普工作,通过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普及,引导“未病”群体科学认知“治未病”的辩证内涵,形成科学的健康理念和就医思想,克服对身体短期或者临时性异常体征过度诊查的行为,通过医生的合理化建议和健康生活方式来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健康的自我管理人。

3.2 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监管

当前规范医院、医生诊疗行为的呼声越来越高,已经得到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一要改革医疗经费补偿机制,保证医疗机构运行和发展的正常资金来源,真正让医院、医生回归到专心治病救人的角色本位,从经济压力中解放出来,科学施治。二要加强对医院、医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管理,强化“执业医师资格”定期评价制度,对违背职业道德,不尊重医学诊疗规律和技术要求的医生要取消执业资格,增强遵守医疗规范的威慑力。

3.3 完善医疗法律体系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在投诉案件处置和医疗司法案件中实行的是“举证倒置”,医生必须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无过,在此环境下医生为了规避责任,只能迎合患者开各种血液、设备检查和大处方,以免日后被患者投诉,过度医疗成了医生的防御性行为,这样难免会加重过度医疗行为。因此要完善医疗司法制度,保护医院、医生正当诊疗权益,减少医生防御性的过度诊疗行为,从而减少对“未病”者的医源性伤害。

3.4加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监管

现在我国基本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制度的运行中,存在诊疗需求过旺,入院诊治门槛低等特点,导致许多“未病”群体放大了健康需求,利用医保的“擦边”政策,如用某不严重的“已病”到医院先进行诊断住院,然后提出全面健康查体的诉求[15],不仅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而且造成了不良的就医风气,更严重的在于给身体到来难以评估的医源性伤害,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医疗保险住院制度的完善和监管。

3.5弘扬传统中医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瑰宝,在“治未病”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因此要大力推广发展中医药事业,引导“未病”者从“短平快”的西医治疗专向中医养生保健,减少对临床诊治的依赖。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做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部署,赋予了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新定位。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弘扬中医药思想,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和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向人民群众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升人民

群众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1]彭志毅,王小合,陈小雨等.我国中医治未病服务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23,43(03):1-5.

[2] [1]彭志毅,王小合,陈小雨等.我国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23,43(03):6-10.

[3] [1]邵芯苗,郭庆,吴忠.健康促进视角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贫困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2,12(01):7-12..

[4]李桐,马战平.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三伏贴的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22,37(09):1567-1570.

[5]郑榕,李思汉,黄铭涵等.基于慢性便秘共识意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实践价值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09):2200-2202.

[6]张平,吴登丰.政策规制、医院选择及对分级诊疗的影响效应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10):19-24.

[7]胡大一.从支架过度使用看趋利的医疗评价付费机制[J].医学与哲学,2021,42(03):2-5.

[8]张占卿.正确理解化验单上的正常参考值[OL]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136776.html

[9]赵美娟.健康医学:深层人文关怀时代的到来——试析当下医学面临思路转向[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3(05):28-34.

[10]曹玉丽,苏垠平,徐辉等.社区居民医疗照射频次影响因素的分析[J/OL].中国辐射卫生:1-13[2023-04-11].

[11].美医学报告称:滥做CT检查可能致癌[N]. 新华每日电讯,2007-12-03(007).

[12]陈清华.生活,无非“饮食”与“男女”——评电影《饮食男女》[J].南腔北调,2021(04):40-57.

[13]李枫,李济广.彻底的公益性: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J].桂海论丛,2015,31(01):98-103.

[14]张延玲,王伟,杜侠,孟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国医刊,2021,56(09):929-931+922.

[15]李霖.郑州市居民对分级诊疗的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与社会,2023,36(03):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