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郁丹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201399

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效果。 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总100例,时间为2023年2月至8月,均接受护理,随机数字表法设计两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比较:(1)生活质量。(2)心理状态评分。结果 (1)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高(P<0.05)。(2)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负性情绪。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心理干预

前言:脑卒中是常见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危险程度高等特点。主要临床特征有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加之患者治疗期间卧床时间较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患者极易引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常规护理的护理主体是护理人员,护理内容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且护理开展时间较晚,对患者心理情绪不够重视,导致护理效果不甚理想。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的护理主体是患者,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早地进行护理干预,注重患者的心理情绪,治疗效果更优。本文选择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探究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收治时间为2023年2月至8月,研究符合伦理要求,获得医院准允。

共收治100例,数字表法分组,分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女比=26:24(例)。年龄均值 55.82±4.45 岁,最小者42岁,最大者74岁。

观察组中,男女比=27:23(例)。年龄均值 55.85±4.44 岁,最小者41岁,最大者75岁。

两组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给予患者正确用药、注意饮食、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具体:(1)早期良知摆位:治疗早期,给予患者定时翻身和转换体位,转换为仰卧位时应在患者其腰臀、患侧等处垫软枕,引导患者肩关节向前伸;转换为健侧体位时给予患者患肢弯曲处垫软枕,防止出现足内翻,引导患者肩关节、肘关节等进行伸展,上肢抬高高度以患者可接受的程度为准;转换为患侧体位时,引导患者患侧的髓关节、肩关节等进行伸展,同时膝关节适当弯曲。(2)早期被动训练:基于由小到大的范围、由远端至近端的原则,给予患者各肢体关节按摩和肢体肌肉拍打按摩。(3)主动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安排其进行转换体位、自我坐起等训练,按照患者的机体恢复情况,逐步过度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训练、双侧肢体平衡训练等,再进行站、步行等训练。同时指导患者独立进行洗漱、进食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4)心理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真正想法,帮助患者答疑解惑和发泄内心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采用GQOLI-74量表,共物质生活状况、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四个维度。4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3.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

含焦虑、抑郁两项。焦虑评分采用HAMA量表,总分为17~68。抑郁评分采用HAMD量表,总分为17~68,分数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x±s),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物质生活状况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对照组(n=50)

353.15±2.45

365.21±2.42

358.11±2.23

357.12±2.66

观察组(n=50)

356.86±2.97

367.54±2.88

360.68±2.78

359.87±2.99

T

6.8137

4.3798

5.0991

4.859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HAMA分

HAMD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50)

26.68±4.68

16.62±3.25

25.62±4.02

15.58±3.15

对照组(n=50)

26.15±4.15

21.37±3.41

27.12±4.06

20.26±3.48

T

0.5991

7.1301

1.8564

7.0501

P

0.5505

0.0000

0.0664

0.0000

  1. 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疾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该疾病引发的认知障碍、吞咽障碍、偏瘫等状况,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之患者因疾病和肢体受限等因素,加剧了患者负性情绪的发生

[2]。因此,还应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负性情绪。

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抓住了患者最佳恢复的黄金时期,引导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3]

本文中,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高;心理状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证实了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的应用价值。这是因为,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应用早期良知摆位、早期被动训练等措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重建,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用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信心,从而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佩娜,吕媛.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情绪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5):833-834.

[2]时红梅,李依芃,靳智凯,徐玉丽,李延红.心理支持配合早期康复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康复,2020,035(1):12-14.

[3]张艳婷. 康复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恢复与情绪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1,16(16):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