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及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及护理分析

罗昭兰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01431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度和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使用双盲分组法原则对基层医院在2023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1例分成两组,A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B组31例开展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B组高血压患者护理后的疾病认知度、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A组高血压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层医院在护理高血压病人中应结合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掌握和了解,规范患者日常生活行为,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基层医院;高血压;疾病认知度;护理满意度

    高血压主要是指临床中较为常见和基础的流动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范围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年龄因素、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长时间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血脂异常等等导致的[1],高血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眩晕、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胸闷不适、头痛、疲倦不安、心悸耳鸣等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临床中通常为患者实施降压药物治疗,能起到显著的降压效果,但若平时生活中生活习惯不佳、服用依从性较低等均会导致血压波动,影响患者预后[2]。所以,在临床中为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院针对收治的61例高血压患者展开了护理对比,分别使用了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旨在探究针对性护理用于提升高血压患者疾病认知情况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基层医院在同一时间段内收治的61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双盲分组法法分成两组,A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3例,年龄47-79岁,均值(59.65±3.35)岁;B组3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12例,年龄46-80岁,均值(59.63±3.37)岁。

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对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较为基础的对症护理、血压监测、科学用药指导等等护理措施。

为B组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1)针对性健康教育: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年龄特点和对自身疾病的掌握程度等为患者实施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工作,包括PPT讲解、专家视频讲座、发放健康手册、一对一问答解惑、病友交流等等方式,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发生机制、生活中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及生活中注意事项等等,从整体上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掌握和正确认知。(2)针对性心理护理: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负面情绪,结合患者心理特点和评估结果展开一对一的语言安慰、眼神肯定、肢体抚触、家属陪伴支持等,更好的减轻和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针对性生活护理:生活中患者应规范饮食: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蛋糕和糖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鱼、低脂乳制品等。每天盐的摄入量应该少于6克,大约半勺小汤匙。叮嘱患者戒烟和限酒:烟草中含有尼古丁,能刺激心脏,加速心跳,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酗酒,尤其是烈性酒,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建议不要喝酒。要求患者适当的运动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减肥和保持正常体重。每次活动一般为半个小时左右,强度因人而异。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护理后的疾病认知度、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率、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患者护理后的疾病认知度、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率、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表1:两组高血压患者护理后的疾病认知度、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率、护理满意度(n/%)

组别

疾病认知度

 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率

护理满意度

A组(30)

21(70.00)

 19(63.33)

23(76.67)

B组(31)

29(93.55)

 27(87.10)

30(96.77)

X2

5.720

4.643

5.410

P值

0.017

0.031

0.020

3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当前临床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若不及时治疗护理将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3]。高血压前期可出现头疼、眩晕、心悸气短、失眠、肢体麻木等症状表现,中后期可导致不同靶向器官的并发症。若高血压损害心脏,则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高血压损害大脑,则会出现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损害肾脏则会出现肾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损害眼部,可出现眼底动脉硬化、黄斑病变、眼底出血等。其实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压控制不佳,导致长期高血压引起上述严重的并发症

[4]。所以,在降压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还应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知,规范患者平时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增进护患沟通和了解,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针对性心理护理、针对性生活护理等措施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稳定患者病情[5]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不一,临床中应通过针对性护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和了解,建议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松英.一对一健康教育结合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4):168-170.

[2]梁春花,穆菊,张立.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病患者疾病认知度、自测健康评定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3):2483-2487.

[3]刘少华.健康教育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07):76-78.

[4]曹竞春,林梅.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膝关节炎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5):56-58.

[5]万紫云,黄琼,王莹澄.知信行模式在高血压患者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3,30(0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