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践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践路径探析

赵胤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并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的精神世界离不开多彩文化的滋养。必须正确认识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的重要意义,在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完善文化供给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有益探索,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与智慧支撑。

关键词:文化供给 中国式现代化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研究》(项目编号:23E62)最终研究成果。

实现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干事创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新时代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的。早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将“四个现代化”阐释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现代化的目标与任务更加明确,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实现方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从文化供给侧发力,持续供给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提升人民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向来重视文化供给工作,将其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文化欣欣向荣,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支撑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同时也应看到,对标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人民的大国心态、文化素养、创新意识等还有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必须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目标要求,持续完善文化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是作为实现方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都不是简单通过单向度发展可以实现的,只有在正确理解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导,统筹全面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宏伟蓝图。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有繁荣兴盛的思想文化引领发展,同时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必定会进一步提升其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供给能够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人民群众无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够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二、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以人为本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将“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追求,恩格斯也提出“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践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我党清醒地认识到精神世界的丰富对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并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其中,以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文化供给的出发点正是为民、利民、惠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实践路径探析

第一,要坚持党对文化供给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坚强领导是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障。必须坚持党对文化供给工作的全面、系统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优势,确保文化供给工作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文化供给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注重文化产品的可及性,推动文化供给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与协调。通过调研等方式积极收集群众文化需求,统筹分析供给能力与供给需求,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供给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地方文化供给的好经验、好作法纳入文化供给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理应作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宣传宣讲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给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在加强思想引领、增强思想力量、凝聚思想共识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内容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增强文化供给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方面核心内容为出发点,切实做好相关发掘、整理、研究、创作等工作,为供给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提供素材资源。一方面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历史研究工作,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助其树立大国心态与胸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先进思想理念,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彰显出其承载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等内容,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文化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其成为联通古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桥梁,更好地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另一方面要做好革命文化的保护与弘扬。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的思想财富,对于培养人民的勇敢坚毅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力度,做好成果转化,依托红色文物、红色遗迹、红色文化等革命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融入地方文旅文创发展,让人民群众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此外,还要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供给体制机制。完善文化供给体制机制是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必须以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为指导,在供给模式、供需对接、法治保障等方面予以进一步完善,构建符合国情、社情的文化供给体系。首先,要健全文化供给模式。在坚持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供给渠道,充分调动文化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性,灵活采用政府购买、PPP模式、BOT模式等方式补充完善供给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激活文化创新活力。其次,要积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树立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供给理念,采用座谈、调查问卷、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倾听人民需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分门别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供给丰富多元、有内涵的文化内容,努力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切实提高供给效率。最后要做好文化供给的法治保障工作。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文化供给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等保护力度,规范文化供给市场,确保文化供给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吴艳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民日报》,2023年2月16日,第009版.

[3]王友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进路》,《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

[4]徐海沙:《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5]沈壮海:《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党建》,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