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创伤患者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重症创伤患者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价值

张关利

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1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重症创伤患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接收的22例重症创伤骨折患者,给予回顾性分析,均给予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施针对性复苏策略,观察临床救治效果。结果: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52±2.61)d、碱剩余复常时间(9.22±1.45)h、复苏达标时间(6.71±1.33)h。复苏后中心静脉压、心排指数升高,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肺血管阻力指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复苏前后的肺动脉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基于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下指导临床对重症创伤骨折患者实施救治,可显著提高复苏效果,减轻对靶器官、凝血功能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创伤;中心静脉压;凝血功能

现代临床治疗重症创伤患者过程中,针对性复苏管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但是临床多年实践发现,超负荷液体复苏不仅不会增强治疗作用,反而会打破体内环境平衡,导致出血量增多,增加了并发症。近年来,限制性液体复苏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已成为临床抢救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共识,旨在复苏期间找寻一个能满足患者基本治疗需求、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对内环境及凝血功能负面影响的平衡点[1]。因此,本研究纳入22例重症创伤患者给予回顾性分析,给予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开展复苏管理,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接收的22例重症创伤骨折患者,给予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最小27岁,最大70岁,平均(56.78±10.56)岁;严重创伤ISS评分12-20分,平均(16.61±1.08)分;骨折类型:11例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骨折原因:8例车伤、9例砸伤、3例高坠、2例其他;骨折部位:6例骨盆骨折、9例脊柱骨折、7例四肢骨折。入组标准:外伤史明确;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严重慢性肺病、脑器质性疾病、心功能严重不全。

1.2方法

所有重症创伤骨折患者入院后,立即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基于血流动力学监测下实施复苏管理,及时为患者止血治疗,并佩戴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或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持呼吸畅通,使血氧饱和度≥95%。对诊断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送入医院后1h内开始第一次复苏管理,并监测血压动态;后续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复苏策略,使患者心率、脉氧、血压等各项体征维持稳定状态[2]

1.3观察指标

观察重症创伤骨折患者基于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实施限制性复苏治疗后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碱剩余复常时间、复苏达标时间;并在复苏后第1d、3d、5d监测中心静脉压、谷丙转氨酶、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

1.4数据统计处理

选用SPSS22.0医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均以[例(n)、百分率(%)]形式描述并用x2检验差异化数据;计量资料以()形式描述并用t检验差异化数据,检验结果用P值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恢复时间

本研究22例重症创伤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各项治疗,经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进行复苏管理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52±2.61)d、碱剩余复常时间(9.22±1.45)h、复苏达标时间(6.71±1.33)h。

2.2复苏前后对比

复苏后所有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心排指数明显升高,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肺血管阻力指数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与复苏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复苏前后的肺动脉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复苏前后中心静脉压对比

观察指标

复苏前

复苏后第1d

复苏后第3d

复苏后第5d

中心静脉压(kPa)

0.34±0.05

0.75±0.19

1.05±0.05

1.11±0.12

心排指数(L/min)

1.95±0.15

3.35±0.16

3.44±0.24

3.77±0.36

谷丙转氨酶(mmol/L)

66.79±8.08

60.63±8.11

50.54±6.76

48.93±6.45

血肌酐(mmol/L)

67.99±7.95

66.24±5.78

62.99±4.73

57.92±7.07

凝血酶原时间(s)

49.36±10.98

25.67±5.38

20.22±5.46

17.97±6.63

肺血管阻力指数

243.75±108.77

241.77±98.76

240.85±99.03

238.99±98.17

肺动脉压(kPa)

1.92±0.16

1.95±0.15

1.93±0.17

1.90±0.14

注:与复苏前对比P<0.05

3讨论

重症创伤骨折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严重,需尽快给予针对性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重症创伤骨折患者基于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下实施复苏治疗,结果: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52±2.61)d、碱剩余复常时间(9.22±1.45)h、复苏达标时间(6.71±1.33)h。说明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为临床抢救重症创伤患者提供复苏指导。同时,复苏后所有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心排指数明显升高,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肺血管阻力指数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与复苏前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而复苏前后的肺动脉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复苏有助于各项指标快速达标,减轻了对体内环境的幅面影响,这对于多脏器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究其原因[3,4]: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实施复苏,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实时优化治疗策略,确保有效灌注的同时避免过度代偿,以维持稳定的体内环境,避免过度复苏或治疗不当而导致的血氧减少、凝血机制障碍,最大程度上降低了酸中毒风险。另外,复苏不当还会加重再灌注损伤,甚至过度激活免疫应答而引起免疫性损伤,而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复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5]。基于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对重症创伤患者实施复苏治疗,是一种可靠、高效的救治策略。需提及的是,本研究观察时间短,纳入观察样本量少,考虑到个体化差异原则,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多中心、随机研究,以验证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复苏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救治重症创伤患者提供循证支持。

综上所述,重症创伤患者基于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下实施精确、有效的复苏治疗,可显著提高复苏效果,减轻对肾、肺、心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的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白琰.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35):82-84.

[2]马松涛.创伤急救干预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22, 51(24):2870-2872.

[3]罗铃株.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4):121-124.

[4]冀兵,冯杰.严重多发伤的血流动力学监测[J].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9, 3(1):14-17.

[5]张俊辉,郑志鹏,何成龙,等.关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 35(1):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