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7
/ 2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何如清   吴文静通讯作者

重庆市中医院      400000

摘要: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以6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时间是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分组如下:试验组(针对性护理干预,n=30)和参照组(常规护理,n=30),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吞咽功能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吞咽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吞咽障碍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吞咽功能;脑梗死;

引言

脑梗死吞咽障碍是因脑血管疾病对运动感觉通路、吞咽中枢产生影响,表现为咽下困难、吞咽粘滞感、饮水呛咳、口腔泡沫状痰液[1]。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主要应用康复治疗,促使吞咽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然而,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自我防护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要求更高,需深入研究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给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我院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现以6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6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时间是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试验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78.52±3.57)岁。参照组,男:女=12:18;最小年龄是48岁,最大年龄是79岁,年龄平均值是(77.28±4.19)岁。参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施健康教育,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试验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1)成立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康复医师、护理人员、护士长组成,加强小组成员培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2)使用ICF评价工具评估,核心项目共34条,其中18个类目是身体功能,2个类目是身体结构,7个类目是活动和参与,7个类目是环境因素。困难等级分级如下:①重度吞咽困难:完全无法经口饮食;②中度吞咽困难:可经口吞咽摄食,吞咽困难,营养摄入无法维持,需采用静脉输注方式维持营养;③轻度吞咽困难:轻微的吞咽困难症状,可经口摄食;④无困难:具有正常的吞咽功能。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基于ICF理论的吞咽功能训练时,结合患者疾病分期予以护理,有效改善预后效果。(3)制定护理方案:①早期训练:训练方式较多,包括缩唇、微笑、鼓腮、吸吮、吹气等,属于简单易行训练方式。②轻中度患者:口腔期吞咽困难患者主要采用饮食管理,患者进食不易松散、泥状、黏性食物,摄入营养,对患者吞咽功能有效锻炼。患者不可饮食液质物质,这主要由于该类患者口内控制较多,吞咽困难症状加重。饮食过程中,控制食物温度为40-60°。重度患者:采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进食,可促使鼻窦炎、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③活动和参与: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爱好,以及特殊要求,与营养师、家属等联合制定膳食营养食谱。定期组织病友交流会,邀请患者与家属参与,分享日常护理经验。定期举办病友百家宴席,创建进食行为演练。组建微信群,将患者与家属拉入群聊,定时推动进食方法、膳食方案、康复训练方法、训练注意事项等。利用微信群为患者建立一个沟通平台,患者可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在出现疑问时可及时提问,由医护人员解答。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康复活动,并要求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参与其他娱乐休闲活动。④环境干预:结合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情况,烹制食品,要求形状适宜、粘稠度适宜、饮食口味和习惯适宜,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宽松的就餐环境。患者家属可在患者就餐中参与,在患者进餐或摄食训练时,家属可给予适当鼓励与表扬,不可督促患者。患者在进餐时要选择舒适体位,例如躯干90°坐位,若患者体力不支,可采取健侧半卧位体位,头颈部稍微前屈,对于偏瘫患者,在头下放置枕头。

1.3评价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进行对比,吞咽功能采用Gugging量表进行评分,评分范围0-20分。评估患者吞咽生存质量:采用吞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

1.4 数据统计

使用SPSS 23.3对比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则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

2.1吞咽功能、饮水试验对比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吞咽功能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吞咽功能、饮水试验对比(

组别

n

吞咽功能评分

饮水试验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试验组

30

8.14±1.31

16.02±3.58

4.68±0.66

1.52±0.09

参照组

30

8.15±1.29

11.56±2.81

4.71±0.68

3.92±0.25

t值

/

0.582

10.247

0.982

7.534

P值

/

0.851

0.000

0.358

0.000

2.2 两组患者吞咽生存质量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吞咽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2: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试验组

30

71.94±5.37

91.48±4.08

参照组

30

72.82±5.68

84.38±4.67

t值

/

0.7821

8.9337

P值

/

0.5622

0.0000

3讨论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在早期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与护理,可引起误吸,诱发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2]。因此,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化、系统化康复治疗[3]。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与实施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康复训练属于整体健康策略,是以健康状况为中心,由记性医院到社区、康复机构的整个过程,要求多学科参与[4]。脑梗死康复周期是以ICF理论为基础的康复过程,包括康复评定内容、计划安排内容、干预治疗过程、结局评价过程,循序渐进。脑梗死康复周期使得康复过程更加文档化、组织化、结构化,由各专业人员在康复过程中融入,规范专业人员的个人行为[5]。ICF评价工具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有利,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可见,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吞咽功能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吞咽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

总而言之,脑梗死吞咽障碍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明娟. 针对性护理对脑梗塞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34):110-113.

[2] 何素兰. 脑梗塞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 特别健康,2019(21):5-6.

[3] 冯艳玲,方美嫦,梁泽平,等.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脑梗塞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医药,2022,35(3):710-712.

[4] 杨俊云. 基于ICF核心项目的系统化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1):4.

[5] 徐伟文, 陈洋, 韩允,等. ICF-d560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 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