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3

基于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几点思考

李涛

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东区分公司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200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解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双重预防机制与全员参与、过程(流程)管控的关系以及岗位风险管控于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性。结论表明:双重预防机制有效运行需要企业员工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面执行,其中对各项工作过程(流程)的梳理、规范的过程安全管控,以及具体岗位风险安全动态管控对员工风险意识和安全素质能力的要求都是重要因素。

关键词:全员参与;岗位管控;过程管控;风险动态管控

0引言

    风险管理是以目标导向和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创新的、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有效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主要载体,它是以强化安全管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点开展风险事前预防、风险事中控制、隐患及时治理的安全风险管理综合工程。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的企业安全管理主要责任,是生产经营企业实现安全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生产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向好的根本保障。生产经营企业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认真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1基本概念及实施流程

1.1基本概念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文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文中,明确地指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1.2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

风险点排查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分级管控--风险管控措施--风险警示告知

1.3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

编制隐患排查清单--制定隐患排查计划--常态化隐患排查--隐患治理验收及效果评价--隐患治理方案措施及落实--隐患分类分级、公示上报--隐患管理台账及统计分析

风险分级管控侧重于对风险的过程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侧重于对风险的结果管控,但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运行的两个体系。例如:一方面: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中的“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风险分级管控”,需要对风险点的现有状态、所处环境及具体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安全检查、评价,确定风险分级,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另一方面: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中的“常态化隐患排查”需要对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确定的风险点,开展作业活动、作业环境和是否实施正确的管控措施等现实状况进行全面、持续的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开展隐患治理工作落实,防止风险隐患转化为安全事故。

2危险源、隐患和风险

2.1危险源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这一类危险源一般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和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控,从而造成事故的各种触发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可以简单定义为不安全的状态、行为。

2.2隐患

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可以理解为:“隐患”是指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等原因,导致现实客观存在但尚未造成明显危害后果,但一旦触发和发生,就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和状况。

2.3危险源与隐患

2.3.1隐患是“现实型”危险源

1)“潜在型危险源”: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前,对作业设施设备、作业环境等所辨识出的危险源,就是“潜在型”危险源,也可以理解为危险源处于静止或静态的状态。

该类危险源通过辨识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就能够消除危险因素而防止事故隐患发生。

2)“现实型危险源”:生产经营活动实施过程中,对作业活动、作业环境和管理措施检查发现的危险源,就属于已经客观存在的“现实型”危险源,也可以理解为危险源处于现有或动态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隐患”。

该类危险源具体表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已经客观现实存在,必须及时排查治理,防止由隐患引发安全事故。“现实型”危险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管理上的缺陷。

2.3.2隐患是第二类危险源

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中“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这一表述所特指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不当管理行为,作为第一类危险源的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不能成为违反以上相关规定的主体,从而直接导致事故隐患出现和发生;而只有在出现因管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而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监管缺陷等情况,导致能量或危险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控时,出现事故隐患。由此而知,第二类危险源就是我们所称的隐患。

2.4安全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和释放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可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2.5危险源与安全风险

固定特性决定第一类危险源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后果严重程度。

触发因素决定第二类危险源可能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安全风险程度的大小。

例如:一个液化气供气站在周边建筑物较少、人口居住密度较低的郊区建设并投入使用(从环境因素来分析,液化气失控泄漏的造成的损失及后果就比较小),另一方面,该液化气供气站从储气设施设备安装、使用、日常检查维护以及对从业人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都非常严格、规范,整体运行安全平稳。(因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等管理原因发生液化气失控泄漏的可能性较小),两者共同作用,该液化气供气站整体的风险程度就处于很低的水平。反之,如果该液化气供气站在周边建筑物比较密集、人口居住密度较高的市中心城区建设并投入使用(从环境因素来分析,液化气失控泄漏的造成的损失及后果可能就比较严重),同时,该液化气供气站不按要求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现场管理混乱,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因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等管理原因发生液化气失控泄漏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样,该液化气供气站整体的风险程度就会很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非常大。

3双重预防机制的管理实践

3.1风险管控

3.1.1风险管理

安全管理的实质就是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管理、控制等措施,将风险限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消除风险可能发展形成的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一种以目标管理和风险管理为管理导向的现今最为先进、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改变了安全管理原有以问题管理和结果管理为管理导向的旧有管理模式,实现了安全管理的创新发展。

3.1.2风险管控全员参与

杜邦公司安全风险管理理念:“如果不让做这项工作的人参与风险评估,就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控。”

安全生产是广大职工的实践活动。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必须建立在全员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大员工的参与,安全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无法有效落实,危险(风险)源识别、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安全风险管控、安全风险(隐患)管理持续改进等工作也无法有效开展。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稳定可控,必须依靠企业员工全体参与、全过程参与、按标准执行。因此,全体员工特别是一线岗位基层员工,才是双重预防机制这一风险管理措施的真正实践者和重要管理实施主体。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风险评价分级”这一风险管理阶段,员工特别是一线操作员工缺乏安全专业知识,不具有风险评价、分析的专业能力,应由专业人员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最终确定风险等级实施管控。综上所述,此观点值得商榷。

3.2过程(流程)管控

过程安全和过程安全管理是美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两个概念。安全的流程化管理,也可以表述为对工作流程的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各部门、全体员工,按照岗位工作时间顺序和流程要求,对完成工作的所有过程、步骤和重要节点实施安全检查及安全防控,预防隐患发生和及时消除已出现隐患,保证生产过程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工作流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可以规范部门及员工每天的工作流程,减少工作的随意性,能有效管控和治理员工不良的安全工作习惯,最大程度预防和消除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现实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生产。

例如:车辆出车前的安全工作流程:(派车部门)

一、现场了解和评估车辆驾驶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二、现场检查驾驶员是否饮酒和服用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

三、提前了解车辆行驶路线区域天气状况,评估天气状况对车辆出行安全的影响程度。

四、现场告知车辆驾驶员天气情况,做好行车前安全提醒、告知,以及防范突发事件管理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

3.3风险动态管控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也应是一个持续动态的管控过程。

双重预防机制在实际运行中,隐患排查治理不能只是关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风险点,只对这些风险点进行常态的隐患排查和管控措施的对比,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工作作业流程,在准确把握流程中安全管控关键节点基础上,更多关注每一次流程作业活动,把隐患排查的重心放在安全关键节点的变化或变动(主要是人、物、环境和管理的变化和变动)上,把隐患排查从现场静态的风险“点”的检查,延伸到作业流程动态风险“线”的检查上,能更客观地反映风险的真实状况,能更准确地查找潜在风险隐患,能更有效地实施隐患治理措施,从而实现风险安全管控。

1)首先,第一类危险源一般情况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但这类危险源本身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风险源,在没有其他因素(包括人、物、环境和管理的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它作为一个静态的风险点而言,所具有的风险程度较低。

2)其次,风险的动态管控(隐患排查)主要是针对第二类危险源而言的,该类风险源由于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风险不确定性大,所具有的风险程度较高。因为在作业流程的风险过程管控中,人、物、环境和管理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针对该流程的管理措施力度减弱或失效,从而出现隐患乃至发生事故。

3)风险动态管控是建立在企业生产经营所有工作流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基础上的,有了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才能实施有效的风险动态管控。风险动态管控实质上就是一种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人、物、环境和管理等因素不断变化的适应性动态管控措施。

3.4岗位管控

3.4.1岗位风险意识

安全风险管理理念:“员工的风险意识对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风险管理,关键在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全过程地强化风险意识。从以往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和事故中来分析,人为因素、管理缺陷仍然是主要原因,这说明风险意识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因此,如何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尤为重要。员工风险意识不强,主要有以下岗位表现:

1)缺乏风险识别能力,不能完整有效识别生产经营过程和环境中的危险(风险)源;

2)缺乏隐患排查能力,不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和环境中的潜在风险隐患;

3)缺乏风险管控能力,出现隐患风险,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风险管控措施。

3.4.2岗位风险管控

杜邦公司安全风险管理理念:“管理者负有降低风险的职责,但每一个人都有识别和沟通风险的职责。”

双重预防机制本质是安全风险管理,它需要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责两个制度体系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首先,管理制度体系,是对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制度支撑,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在开展双重预防工作中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效果等管理制度内容方面的具体要求,侧重于制度的建立完善;管理职责体系,是对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的基础人力管理,也是企业实施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一个具体措施,简单而言,就是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都有履行岗位安全职责的责任义务;管理职责主要解决的是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制度由谁具体落实、由谁具体执行、由谁具体承担管控责任等问题。双重预防机制的工作运行,如果没有落实到对具体岗位、每个员工履行安全职责的要求上来,那么企业实施双重预防机制就会失去岗位这一个基础的风险防控单元的支撑,风险分级管控就不能真正落地实施,隐患排查治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

其次,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每一位员工,员工的行为贯穿于安全管理的每个环节。安全工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不同层级、不同环节、不同岗位员工的安全工作共同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不安全因素,都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所以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全员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机制,持续改进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掌握自身岗位工作中的所有风险及控制措施方法,从而控制整体风险,实现企业安全。

1)要求员工充分认识岗位是最重要的安全生产控制单元,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是否真正落实下沉到一线岗位,转化为员工目标明确、操作简单的岗位安全职责。

2)要求每一位岗位员工做到:1、熟悉本岗位工作内容和安全职责、熟悉本岗位使用设备设施基本原理和使用状态。2、知道本岗位的风险状况、知道这些风险的防控措施、知道这些风险防控措施目前的状态。3、具备隐患排查知识技能,能及时发现岗位生产经营过程和环境中的潜在风险隐患。4、掌握这些风险防控措施失效后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方法。

4结论

1)双重预防机制不是完全独立运行的两个体系,是一种相互包含、整体联系、共同作用的关系,是一个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系统。

2)双重预防机制需要企业员工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面执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状态和环境的管理,以及岗位工作过程(流程)规范的动态安全管控。

参考文献

[1]董立霞,刘志明. 安全风险管理 [J].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4: 168-170.

注1:参考《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文。

注2:参考《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文。

注3:参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

注4:参考《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注5、参考《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