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治疗水肿症200例患者用药规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3

藏医治疗水肿症200例患者用药规律研究

曲松,当子加

(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堆乡卫生院,西藏江孜县857400)

内容摘要:目的:为了藏医治疗水肿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发挥藏医特色治疗法对水肿症的治疗优势以及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Excel-2019 建立数据库,IBM SPSS Statistics26进行频次分析,用Gephi-0.9.2制作分析结果图例。结果:频次显示在200名水肿症患者中,男性占25.00%,女性占75.00%,其中17-70岁之间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喘气、月经过多、乏力、脸部浮肿、脸色苍白、脉诊细弱、尿疹红黄色泡大、舌诊粉红色等症状出现频次较高。唐坐散7.17%、十一味甘露丸6.76%、二十五味大汤丸5.20%等方剂频次较高。诃子4.32%、川木香              3.65%、肉豆蔻3.38%等药物的频次最高。结论:通过查找经典文献及相关资料作依据,用药规律研究藏医治疗水肿症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滋补强身、调和三因、补血滋生等。用药方法则为凌晨服用仁青芒觉丸、早上用唐坐散、中午用白色蔷薇丸、晚上用十一味甘露丸等的临床用药规律。

关键词:藏医治疗;水肿症;病历;临床用药规律

水肿指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通常指皮肤及皮下组织液体潴留,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液。根据分布范围,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藏医认为食物的消化不良是由于人体中的三味火失调紊乱,使未能消化的精液肝脏没能过滤,导致黄水多过进入脉道,因而气血衰败而形成。水肿症藏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疾病,根据水肿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水肿,气血功能失调,消化不良,心肺功能下降等导致心肺不宁、消化道出血、子宫异常出血、流鼻血、营养不良、慢性并发症等。 在临床上表现为喘气、乏力、脸部浮肿、脸色苍白、头痛头晕燥等比较常见,此外并发慢性病的症状并存。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5期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专家门诊诊疗的水肿症的处方。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按《内科学》第9版;②藏医诊断按《四部医典》和《藏医150病种诊疗标准》;记载的水肿症的证候为诊断依据。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藏医水肿症的诊断标准;②西医诊断符合《内科学》第9版;③性别及年龄不限。④患者疗程一致者。⑤方剂名称和药物名称符合《藏药方剂大全》和《藏药晶镜本草》。

1.4  研究方法与软件

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共搜集到570例藏医诊治水肿症的门诊病历,根据排除标准整理和去重处理后,得到有效病历200例,由双人进行录入和审核,确保临床数据的准确性。应用 Excel-2019建立数据库,IBM SPSS Statistics 26 统计软进行频次分析,Gephi-0.9.2软件进行频次制图。

2.结果分析

2.1性别、年龄、症状频次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到藏医诊治水肿症的医案200例,性别:男性占25.00%,女性占75.00%。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频次≥15的共有2个阶段,分别为17-70岁(181次),71-100岁(16次)。症状频次≥200的共有3例,其中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喘气(315次)、月经过多230次)、乏力219次)、脸部浮肿200次)等;详细见于(表1、表2)

表1 藏医治疗水肿症性别/年龄频次16

No

性别/年龄

频次

百分点

1

50

25.00%

2

150

75.00%

3

1~16

3

1.5%

4

17~70

181

90.5%

5

70~100

16

8.00%

2.2方剂与药材频次分析

184病例中,110首方剂中频次20≥的方剂有14和140味药物,分别为唐坐散7.17%、十一味甘露丸6.76%、二十五味大汤丸5.20%等方剂频次较高。药物:诃子、川木香              、肉豆蔻等频次最高。详见表3,表4。

表2藏医治疗水肿症症状频次(60)

No

症状

频次

百分点

1

喘气

315

10.19%

2

月经过多

230

7.44%

3

乏力

219

7.09%

4

脸部浮肿

200

6.47%

5

脸色苍白

199

6.44%

6

头晕

156

5.05%

7

足部浮肿

152

4.92%

8

体质差

123

3.98%

9

发痒

101

3.27%

10

胸疼

95

3.07%

11

头疼

85

2.75%

12

食欲差

84

2.72%

13

嘴唇苍白

77

2.49%

14

便秘

74

2.39%

15

剑突下疼痛

64

2.07%

表3 藏医治疗水肿症的方剂频次(n≥15)

No

方剂

频次

百分点

1

唐坐散

69

7.17%

2

十一味甘露丸

65

6.76%

3

二十五味大汤丸

50

5.20%

4

白色蔷薇丸

49

5.09%

5

八味阿魏丸

42

4.37%

6

八味沉香丸

41

4.26%

7

仁青芒觉丸

39

4.05%

8

杰阿丸

33

3.43%

9

大月晶丸

29

3.01%

10

五味金色丸

29

3.01%

11

仁青常觉丸

24

2.49%

12

喜塞散

23

2.39%

13

八味沉香利尿丸

21

2.18%

14

十六味杜鹃花丸

21

2.18%

15

石榴健胃

18

1.87%

16

十味豆蔻丸

17

1.77%

17

五鹏丸

17

1.77%

表4 藏医治疗水肿症药材频次(n≥200)

No

药材

频次

百分点

1

诃子

402

4.32%

2

川木香

340

3.65%

3

肉豆蔻

315

3.38%

4

石榴

293

3.15%

5

石灰华

273

2.93%

  6

豆蔻

265

2.85%

7

沉香

247

2.65%

8

渣驯

219

2.35%

 2.3用药择时频次分析

200例病历中,共110首方剂,分别为凌晨、早上、中午、隔间、晚上等四个时间段服用凌晨:仁青芒觉,早上:唐坐散,中午:白色蔷薇丸,晚上:十一味甘露丸频次较高,详细见于(表5)

表5藏医治疗水肿症的择时频次表(n≥20)

No

择时

方剂

频次

百分点

1

早上

唐坐散

57

22.27%

2

中午

白色蔷薇丸

32

11.85%

3

晚上

十一味甘露丸

44

15.71%

4

凌晨

仁青芒觉丸

23

23.00%

3.讨论

藏医诊治水肿症的184个案例中发现男性占25.00%,女性占75.00%,其中 17-70岁(181次)频次最高;其次25-60岁(140次);女性高于男性,成年人的发病率最高。喘气(315次)、月经过多230次)、乏力219次)、脸部浮肿200次)等依次最高,本失通常失去健康血,尿红泡大脉象空且滑。心肺不宁气壅发振颤,舌唇指甲失泽面色黄。颈脉颤动脚面微抽搐,大渴欲饮心间欲冰凉[1]。 水肿症的病因很多,消化道出血、产后出血、子宫异常出血,营养不良、先天性疾病、慢性疾病等导致水肿症。因此临床上女性高于男性,心肺不宁导致喘气,月经过多,脸色、嘴唇、指甲、眼睑苍白失泽,乏力瘦身等。方剂中频次最高的唐坐散:活血化瘀、保肝健胃[2]等的功效,善于补血滋生、健胃生火,调和三因,专治消化不良、脸色苍白、呕吐恶心,脸部浮肿、足部浮肿、营养不良贫血,缺铁性贫血等有效的选药。十一味甘露丸:养心安神,调和气血。[3]善于心肺不宁导致喘气,头晕、胸痛、心悸,乏力、睡眠差等。二十五味大汤丸:调和人体生理功能;开胃,愈溃疡,止血。[4] 等的功效,善于水肿症的月经过多、食欲差、脸部浮肿、异常子宫出血等治疗的最佳选药。白色蔷薇丸止酸开胃。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恶心、食欲不振、口苦、头痛头晕。[5]善于治疗水肿症的头痛、头晕、食欲差,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仁青芒觉丸:清热解毒,益肝养胃,明目醒神,愈疮,滋补强身。[6] 善于调和三因、滋补强身、补血补铁,专治水肿症的体质差、乏力、食欲差等。药物中频次依次最高的诃子:能健脾、暖胃固肠、消食开胃、可医治隆、赤巴、培根诱发的疾病[7]川木香平肝止痛,能解隆症血分热。心气止痛,能医治培根热病。肉豆蔻:味辛,性重、润;祛风,治各种心脏病,帮助消化,与其他药配伍除疫病。[8] 石榴:“石榴,能治一切胃病,生胃火,治疗寒性培根病[9] 石灰华清热消炎。主治肺炎,小儿肺炎以及各类肺病,外伤。[10]等的重要功效是调和三因、健脾利胃、清热止痛、祛风驱寒、利肺顺气、止血、消炎等。因此治疗水肿症的首先药物,上述药物首位方剂用于临床最佳的选择。药择时:凌晨空腹服用仁青芒觉丸:调和三因,预防慢性并发症、滋补强身。早上饭前服用唐坐散:补血滋生、健胃生火、消炎。中午饭后服用白色蔷薇丸明目醒神、清热顺气、治头晕、头疼、开胃。晚上饭后服用十一味甘露丸利心顺肺,调和气血、止痛等的作用。

研究发现藏医治疗水肿症,主要是滋生强身、调和三因、补血滋生、健胃生火、抗炎消炎等治疗原则为主,而且还讲究用药择时的原则为,凌晨服用仁青芒觉、早上用唐坐散、中午用白色蔷薇丸、晚上用十一味甘露丸等,补充营养、甘辛味、重润性饮食为主,另外还需要适当运动及注意着凉的临床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1 四部医典[M].宇妥.元旦贡布 等著、李永年  译 、  谢佐  校 1983年10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108

2 藏汉合璧常用藏成药实用手册[M].索朗顿珠 编 2006年12月、民族出版社:364

3 藏药标准(第一版)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卫生局 编[M]1979年12月、青海人民出版社:132-133

4常用藏药功效   格琼   编著[M]2007年4月、西藏人民出版社:21

5 藏医方剂宝库[M].毛继祖等 编译 2014年6月、 甘肃民族出版社:432

6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占堆、赵军宁 主编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463

7 四部医典(精板)[M].宇妥.元旦贡布 著、王斌 主编[M]2016年3月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70

8 藏药志[M]. 中国科学院 编著 1991年11月 青海人民出版社 :298-299

9 图解《四部医典》[M]. 宋敬东 编著 2014年1月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70

10 中华本草.藏药卷[M].西藏自治区藏医研究院 编 2007年10月 中国藏学出版社:15

作者简介:姓名:曲松(1988年8月8日生),性别:男、民族:藏、籍贯:西藏墨竹工卡县、学历:本科、单位:日喀则市江孜县卡堆乡卫生院、职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藏医临床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