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理解  灵动的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灵活的理解  灵动的课堂

张志珍

 济南市历下区韶晖中学(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通过开放的、体验的、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本文从寻求探究式课堂目的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科素养目标,明确项目评价标准,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开展了项目式学习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任务驱动到方案设计,再到完成任务,最后到评价反思,将评价先行。整个设计的思路是以终为始,逆向设计。

【关键词】学科素养;真实情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评价先行

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必要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包括探索基于学科的项目学习;探索从“学后用” 到“用中学” 的理论与实践;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大主题;需要对教材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结构性变革等。如图1所示,首先要确立学科素养目标,其次要明确项目的评价标准,然后再来实施项目,这就是所谓的逆向设计。这个“逆”就“逆”在明确项目评价标准。将评价先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这个部分正好最能体现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从任务驱动到方案设计,再到完成任务,最后到评价反思。而这个过程中,老师进行的是资源支撑,所以整个设计的思路是以终为始,逆向设计!

图1结构性变革示意图

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对于我们课堂的新常态研讨也有很多启发,我们的“新”,在于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的陈述从“概括性”转向“具体性”,教学设计从“过程-评价”转向“评价-过程”。这也是我们课堂实现教学环节、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优化的过程。逆向设计是一种教学理念,“确定预期效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是逆向设计的三阶段。在这次展示研讨课中,我也试着将逆向设计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首先,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有高度精练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原理的学习中。本节课第一个驱动问题是自由与规则不可分。但教材上的采用了两段“运用你的经验”,无论是从课堂的连贯性还是设问的指向性都不精炼,学生读起来很费劲,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设计了“情景剧”——《我的“自由”》,通过设置生动直观的任务情境,有效的将教材的情境进行融合,学生顺利进入到情境体验中来,在教师对乘客甲、乘客乙以及乘警的采访中,深刻领悟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其次,解释、阐明、应用、洞察、自知和神入是“理解”的六个侧面,阐明要求学生理解故事、艺术作品、数据、情境或主张。阐明也包括转化观点、感受,或者以不同媒介对作品进行转换。通常学习可以分三种类型: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触觉学习型。所以为了验证学生对规则与自由这一知识点是否真正理解,教学设计中,我加入“图画文字”这一任务,图画文字是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比文字简单,而且让人一看就懂,通过图画来理解,比文字更准确,记忆也更长久。授课中利用平板教学的便利手段,学生将已画好的作品拍照上传展示理解的作品。这一环节在课堂中呈现出来效果非常好,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正方形,里面画了一个圆圈。正方形代表规则,圆圈内代表自由。规则即限制自由,也保护自由。有的同学画了一个怪兽,怪兽包围着是一个可爱的baby。怪兽代表规则,baby代表自由。但有的同学却补充说,规则并不像是我们描述的洪水猛兽那样面目可憎,它其实限制的违法者的自由,保护的是我们合法者的自由。还有的同学对正方形中圆无法达到的阴影部分做了诠释,阴影部分是生活中规则达不到的灰色地带,更需要我们依靠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这是一次有效、灵敏的解读文本与情境。我们的评估任务也通过这些学生提供有力、有意义的诠释,实现真正理解。因此,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应用科技手段和其它关键工具与技能,自主探究,协作互助。

正如戴维·铂金斯所说:“我们通过灵活的表现来确认理解,当人们能够灵活地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时,理解就呈现出来了。相反,当学习者通过死记硬背进行学习,不能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和行动准则时,则表示缺乏理解。理解意味着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真实感受在课堂中进行呈现,运用谈话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走近学生,打动学生,实现心灵及行动的引领,让学生真正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线相结合,学会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达到育人的目的。

项目式学习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逆向设计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与现行的“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完全不同的颠覆性改变。这样的立体结构就如同为初登险峰者指明道路一般,让教师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开阔的思路和清晰的路径;学科大概念、本质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等诸多浮在云端的理念,有了可循的方向与阶梯。

做“打动学生心灵的浇灌师,引领学生成长的育花人”一直指引我前行的方向。作为道法教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关注学生自我成长。选取学生身边的典型素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创设综合情境,设计具有思辨性、综合性的问题,理顺知识间内在逻辑关系,实现整合化设计。让灵活的理解生根在课堂,在灵动的课堂中发芽、发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3]杨向东.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基于真实情境开展单元整体教学[N].中小学老师参考,2022.2.15

[4]朱小蔓,王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对教师的期待与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4).

【作者简介】张志珍(1981.0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学历,济南市历下区韶晖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