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意义及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7
/ 3

 黄陵县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意义及必要性

孙延平

黄陵县退耕还林办公室  黄陵县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

陕西省延安市  727300

摘要: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是森林抚育其中的一部分,是从单一扩大林地面积向提高林地质量根本转变重要途径。不仅能促进退耕还林生态林的林木生长、提高林木质量和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应对当前气候变化、科学培育林木资源,发挥林木多种功能,保护水土流失,还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施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林木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抚育技术是经营和管理林木的重要手段,在林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弥补林木的自然稀疏,还可以砍伐生长不好的林木为生长优势强的林木提供更广的生长空间,进而改善林木的卫生、生长环境,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本文简要介绍了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的必要性和抚育技术。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的意义;抚育必要性

一、黄陵县基本情况

1 、地理位置

黄陵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08°30′46″―109°27′13″,北纬35°20′27″―35°49′21″。东邻洛川,南连宜君、铜川、旬邑,西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北与富县毗邻,素有“陕北南大门”之称,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和陕西省经济开发的战略要地之一。境内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53公里,总面积2290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黄陵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东部塬区三种地貌特征。西部属子午岭土石山地,东部属高原沟壑区,有川有塬,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最高海拔1762.2米,最低处740米。

3、土壤

全县广泛覆盖黄土层,另有部分川道河谷淤积层。全县土壤主要有黑土、黄土、淤土、褐土、红土、水稻土和潮土等7个大类,11个亚类,29个土层,59个土种。

4、 气候

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2528.4小时,年平均气温9.4℃,极端最高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21.4℃,平均早霜始于10月20日,晚霜终于4月12日,无霜期189天。年降水量568.6mm,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7.1%。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和暴雨、大风,以晚霜、伏旱和干热风危害比较严重。

5、辖区

1999年黄陵县辖6镇4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桥山镇、隆坊镇、田庄镇、店头镇、阿党镇、太贤乡、龙首乡、侯庄乡、康崖底乡、仓村乡、双龙镇、腰坪乡),192个行政村。

二、黄陵退耕还林生态林的发展和现状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退耕还林造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森林防护和林木养分固持等生态功能,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风沙肆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从长远来看,更是为了调和人与自然关系。必须看到,尽管黄陵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宝贵,但开垦生态承受力弱、不宜耕种的土地,往往经济效益低、环境破坏大,甚至出现“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共同家园,正是我们开展退耕还林的初衷所在、使命所系。黄陵地处黄土高塬腹部,地形沟壑万千。在1999年当时森林覆盖率只有64%的情况下,党中央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和朱镕基视察延安吴起县时提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黄陵县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切入点,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退耕还林在我县4镇8乡、192个村全面起动实施退耕还林。由于工程起步早,工程实施的前期,没有很好地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工程的实施当中为了尽早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确保成活率,所以但大多数群众选择了本地乡土树种。其中刺槐具有耐干旱、在中性、石灰性、酸性以及轻度碱性土壤中均能够生长, 对生长坏境的要求不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此外,刺槐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无论是贫瘠、还是肥沃的土壤它都能够生长且生长发育较快的最具代表性树种。其次是选择容器袋油松、侧柏造林,这两种树种具有节省种子、充分利用造林地、抗干旱、耐瘠薄、造林成活高的优点、适宜于北方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地快、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造林。这样一来就造成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林主要树种是以刺槐为主,油松、侧柏为辅的林分结构。再后经多次的补植、调整乔木树种,大面积纯林影响乔木的生长,特别是广大农户重栽植轻管护抚育,林木质量差,不利于良好植物群落的建立和生物链的形成,更为严重地是存在着重大的林木病虫害、火灾隐患。截止现在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总面积是13.59万亩,其中生态林12.79万亩,占总任务的94%。

三、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的意义

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是为培育林木快速和茁壮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是调整中幼龄林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促进林木生长,科学培育林木资源,发挥林木多种功能,使林木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抚育的主要措施是从造林起到成熟龄以前的森林培育过程中,为保证幼林成活,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木组成和品质,以及提高森林生产力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包括除草、松土、间作、施肥、灌溉、排水、去藤、修枝、抚育采伐、栽植下木等工作。抚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林木生长势,提高林分质量和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木资源的质量与数量、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抚育的原则,应坚持去劣留优、去弱留壮、去密留稀、控制采伐强度、兼顾目标树分布均匀、保护幼苗幼树伐除生长衰弱、纤细、长势差的过密幼苗幼树、多头木和非目的树种,一穴只保留一株表现最好的林木。清除丛生或生长过密且生长落后、干形较差的生长不良木。对树高1.5m以上的油松、侧柏、胸径3.5cm以上的刺槐、杨树进行修枝。低于1.5米的油松、侧柏进行割灌除草的原则。

四、黄陵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应遵循的原则、方式和技术

(一)、抚育的基本原则

1、重点推进原则:抚育退耕还林生态林实施坚持依照由近及远、由南向北、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和方便管理的原则。

2、生态优先原则:实行科学抚育,以提高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为目的,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及增加林木碳汇等方面的生态作用和功能。

3、接近自然林经营原则:即按照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发育规律和演替规律进行森林经营。通过对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使其逐步形成垂直空间结构复杂,水平结构合理,拥有天然更新幼树到顶极群落,具有生长量大、生态功能强大的现代森林。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林分结构的复杂性,丰富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群落的稳定性及生态功能的高效性。

4、可持续经营原则:即以林地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通过对退耕还林生态林进行合理的抚育,长期维持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物种的多样性,维持退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不断增强退耕还林生态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林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需求的供给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5、社会经济原则:根据我县实际和退耕还林生态林林木培育目的,合理确定抚育对象、措施及强度,确保综合抚育后,林木结构得到优化、卫生状况得到改善、稳定性得到提高、生态功能得到增强,促进天然林更新和林木生长。

6、生态优先原则:即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对退耕还林生态林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抚育,不断提高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最大限度的发挥退耕还林生态林在维持生态平衡过程中的调节器作用,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和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的生态作用和效能。

7生态有益性原则:即在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过程中,混交林中应尽量保留原有树种组成群落,以便维持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和健康活力。同时,在抚育过程中,要保证林内林木连续覆盖,不能因抚育而成新的天窗和空地。

8、因地制宜原则:即在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过程中,要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林分密度、林龄和立地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森林抚育方式、抚育措施类型、抚育起始时间、抚育间隔期和综合抚育强度;通过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使林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林下地被物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有利于林下林木生长和天然更新。

9、经济节约原则:本着节约资金和物力的原则,对不影响林木生长、天然更新和病虫害蔓延的情况下,尽量保留伴生树种、灌木和草本,对无利用价值的枝梢不清林,对残留物就地散铺,降低退耕还林生态林林木抚育成本。

(二)、抚育的方式

按照退耕还林生态林的特点和功能所划定的抚育面积全部应为人工营造的公益林,多为刺槐纯林。抚育方式为人工修枝、除草、割灌、补植相结合。

1、人工修枝:主要在自然整枝不良,透风透光不畅的林分中进行,一般采取平切法,重点修剪枝条,死枝过多的林木,修枝高度幼龄林不超过树高的三分之一,中龄林不超过树高的二分之一。

2、除草:在林分郁闭前或者郁闭后,当灌木总覆盖度达80%以上,高度超过目的树种幼苗幼树并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时,进行割灌除草。一般情况下,只需割除目的树种幼苗幼树周边l米左右范围的灌木杂草,避免全面割灌除草,同时进行培埂、扩穴,以促进幼苗幼树的正常生长。割灌除草必须结合实际,综合考虑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天然更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原则。   

3、补植:符合以下条件可进行补植:①人工林郁闭成林后的第一个龄级,目的树种、辅助树种的幼苗幼树保存率小于80%;②郁闭成林后的第二个龄级及以后各龄级,郁闭度小于0.5;③卫生伐后,郁闭度小于0.5的;④含有大于25平方米林中空地的;⑤立地条件良好、符合林木培育目标的目的树种株数少的有林地。结合实际对退耕地保存率小于80%和调整林分需要地块也可进行适当补植;⑥退耕地调整林分需要可进行适当补植调整,补植树种以油松为主。

(三)、抚育技术

1、退耕还林生态林的抚育强度是要因林木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抚育退耕还林生态林时应该均匀地进行,采伐过后的退耕还林生态林,不得出现抬头能看见天的天窗,每次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得低于0.5,采伐后退耕还林生态林林木的平均胸径不能低于砍伐之前的。退耕还林生态林位于坡度25°以上的地带时,应该注意保持水土方面的抚育,并且降低抚育强度。在采伐的过程中,首先采伐散生木、枯立木、风折木等,被压木的采伐放在后面,并且严格控制树倒的方向,保护好幼苗、母树以及保留木,每一平方公顷的损伤不应该超过15株。

 2、修枝的原则当采用人工修枝,是对于退耕还林生态林林中生长良好、树冠均匀、干型饱满等比较有培育前途的树木,进行修枝保留,修枝的强度应该根据不同林分以及不同龄级的树木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一般情况下,修枝的高度不要低于林木的1/4,幼龄林木的的修枝高度不要超过树高的1/3,中龄林木的修枝高度不应该超过树高的1/2,自然枯死的树木高出标准树枝也应该修剪。

3、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的剩余物处理 一般情况下抚育后,根据抚育方式,对抚育剩余物进行处理:人工修枝的将修剪的枝条清退耕还林生态林;割灌除草的割除的灌木全部清出退耕还林生态林外,割除的草本植物,堆于林内,防护林小班割除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均堆腐于林内;透光伐、定株抚育、生长伐、 生态疏伐时,根据林种、剩余物利用水平等进行适当清理:除此以外,在采伐抚育过程中的剩余物,还可以用于栽培食用菌等,科学合理地再次利用这些剩余物。对于无法再次利用的 有害剩余物,应该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区防火、环境保护等要求,采用归堆法、散铺法、归堆 火烧法、运出法等方式进行处理。归堆法就是把没有利用价值的剩余物,截断堆在水湿地或者裸岩、林中空地等,放在不妨碍幼苗、幼树生长的地方,让其自然腐烂,一般横向堆放,利于保持水土。散铺法就是把没有利用价值的剩余物截成碎段,均匀地铺洒在林地上,一般多撒于土壤贫瘠或者陡坡、砂砾土质的林地。归堆火烧法一般适用于砂地土质和轻质粘土地,燃烧时 应该严格预防烧坏林木和火灾的发生。运出法就是把林木抚育后的剩余物运出作业场地,提高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价值。

4、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的其他注意事项 应该及时清理影响幼苗生长的灌木,伐除林木里一些枯立木、濒死木、病腐木、风折木。清除层林分化比较明显的林木中一些影响保留木生长的下木,层林分化不明显的幼龄林中比较影响保留木生长的下木也要进行清除。影响保留木生长且没有培育前途的被压木也应该清除,比较弯曲、冠型不好 的非被压木,应该根据郁闭度的高低判断是否清理。对于丛状萌生阔叶树,可以采取分次定株抚育的方式,伐去比较弱小、不健康的树木,保留健康的树木。保留那些比较珍贵的或者具有观赏价值的林木。

五、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能加强退耕还林生态林的林木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改善造林绿化的质量与效果,维持退耕还林生态林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改善林分质量。通过对退鞥换林地森林的抚育,改变林木疏密度,增加活立木蓄积,增强林木防治病虫害能力,让目标树进一步持续健康生长,有效改善林分总体质量。二是提高林地功能。通过对对退耕还林生态林的林分生长、总蓄积量、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土壤因子等都有很大的改善,可以为退耕还林生态林林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林地的生态功能。三是促进碳汇交易。通过森林抚育,林分质量得到了提高,林地功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活立木蓄积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对加速碳汇交易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是林业发展需要。根据林业发展需要,我国从造林逐步向提高林分质量转变,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近年来,国家对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有所调整及时出台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是对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响应,实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经济目标,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具体表现,是我国由浅绿向深绿挺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作者:李艳蕾  .浅谈林木抚育技术及其意义2019/8/2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2]人民网评:坚持退耕还林,让山川着绿林海生金

发布时间:2022-07-29   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简介:孙延平 男 汉族  46岁 陕西延安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系,大学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经营、

林生产技术指导、森林资源管理、林地征占和退耕还林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封山禁牧、后续产业实施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