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6
/ 2

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善措施

高舒婷

广东培正学院 510800

摘要:随着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校管理作为核心点,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高校管理中管理制度缺失、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专业水平低下等现状仍然存在。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管理工作的内涵,结合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推进的问题,提出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为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管理;现状;措施

近年来,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也转向大众化教育新局面。结合当前各大高校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存在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模式固化等问题,因此不仅制约了高校的发展,更是影响了社会的持续稳定进步。所以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完善和创新高校管理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作用

高校管理是高校工作人员协助领导班子处理教学、科研、日常事务,协调上下级关系等事务的决策、执行、控制、反馈的活动过程。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对象。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核心目标。高校管理事务繁杂,第一,高校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各项事务的办公窗口,是传达上级教育工作管理精神、处理高校政策制度文件、管理高校教育教学事务的重要窗口,通过日常上传下达相关工作任务。第二,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机构,要围绕学校工作重心,通过对学校研政工作进行督办督察,从而做到重点工作任务和决策的贯彻落实和保质保量,实现高校管理过程的客观、全面和高效。

二、高校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比较模糊

由于中国高校现行行政制度,仍为高校办学服务。所以,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院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中,最大问题是自身职能与实际应用不够清晰,导致高等教育院校行政职权凌驾于学校之上,进而导致中国高等教育院校行政职权薄弱与萎缩,进而影响高等教育院校现实工作开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本身服务功能有所下降

高等教育院校管理服务功能的目的是对现有教育,科研及教育工作给予有效支撑,并对教师与学生,行政与管理部门实施科学综合配置。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开展行政工作中经常发现高等教育院校行政管理通常都处在与传统行政体系中,这就限制了高等教育院校行政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同时这些问题还会给高等教育院校行政工作模式以及工作方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中国高等教育院校务必要注重行政工作改革工作。

(三)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不足

尽管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种特殊的,需要人文文化的熏陶。所以,当前中国各大学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时,由于对行政管理人才缺乏有效培养,导致中国各大学行政在执行过程中停滞不前,各行政主管部门对自身权责定位不明确,使得中国各大学行政改革无法受到应有重视,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整体管理与发展情况停滞不前。

(四)高校行政管理中互联网思维的缺失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领域与互联网密切融合,高校行政工作亦难逃其劫,需要逐步形成网络云管理思想及技术来适应高校实际工作需要。把互联网思维运用于高校行政工作,关键是要突出服务功能、体现责任、把责任环节落实在最优。所以,如果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没有网络思维就会使高校行政工作无法高效利用海量数据资源、便捷网络等工具提升其行政管理能力。

缺乏创新

统计显示,多数班主任开展高职生管理工作时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班主任未能及时转变观念,认识不到高职生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传统管理模式虽能在某种程度上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但并未顾及学生具体状况,也未真正明确高职生管理的特殊性。长此下去,学生将依赖于命令性管理工作,将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管理过程。具体而言,班主任在开展高职生管理工作时,采取的是一种直接发出指令,精神后再向上汇报工作情况的模式。在这种高职生的管理上,班主任仅仅是在外掌控,而不借助于科学高效的手段,经验来引导学生,因此学生没有办法发展成多数人心目中的人,其创新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培养。即这种管理模式仅仅是使学生知道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并不告诉他们该怎样去做、怎样去做好、怎样才是多数人心目中的人才。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不知所措,就有抵触心理和逆反心理。而且经过这种管理模式后,学生将发展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不符合时代发展特征。

学校与社会有待进行协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高职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其中最突出的冲突就是后勤问题。以高职学校为例,后勤社会化旨在把学校建设成本负担降低。但在实践中后勤工作权责利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有的甚至愈演愈烈。具体而言,后勤供应商以为本,搞基础设施建设偷工减料、后勤服务质量差。因此学生会抱怨。如:住宿条件过差、食堂饭菜太差、服务质量太差等等。在此背景下高职生对院校没有归属感,因此班主在班级管理时学生就不愿听课。由此造成高职生的管理工作中问题频出。

三、关于新趋势下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解析

)将互联网思想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机融合

把网络思维有机整合到高校管理改革中去,不仅是当前高校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的一项重要措施。技术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所以将网络思维引入到我国大学行政工作当中,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大学在短期内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能力,转变管理工作思维与方式,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二)建设良好管理理念,强化专业水平

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需求是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高校应当及时了解教育改革时事,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将教育改革政策融入到高校管理中,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高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高校管理人员顾全全局,积极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全面缓解和解决遇到的问题。高校管理需要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现状,积极参加调研学习,作出全面和合理的管理方案,进而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

高校管理是通过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完成,高校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建设思想来发挥管理文化的作用,将管理育人的思想放在管理实践工作中。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规范的规章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充分运用办公系统,建设良好的办公平台,将工作模式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展现高校文化的内涵。

(三)创造丰富育人条件,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创建丰富的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果,创造有效的育人条件,为管理提供多样化的运营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动化办公系统,通过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提高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普及和应用,实现智慧型校园一体化管理。

其次,高校管理人员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培养个人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方针政策,对高校本质工作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再次,高校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入岗要求,充分了解人员的各方面的素质。在入聘后,通过岗前培训以及岗前考核来培养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科学落实管理工作的实践,以此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

(四)激发职业认同感,创造和谐环境

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自我期望,全方面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根据当前的工作环境正确地自我规划和调整心理预期。此外,高校管理人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知识储备,积极调整心态和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繁杂的工作。其次,学会掌握压力缓解的方法,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培训以及咨询,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高校要想改变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应当给予管理人员更多的支持,加强人文关怀,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设奖惩机制,提高个人的职业成就感。

(五)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鉴于目前许多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其教育理念仍然是以严把“教师”与“学生”这一教育方式加以区别,应根本转变这一教育管理理念。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许多高职生在学校里都会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去查阅,学习和关注他们所需的知识,从而在心理发展方面变得越来越成熟,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带着强硬教育者的姿态闯进他们的生活却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遇到麻烦。为了进一步规避此类问题,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应从思想创新和认识创新两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观念。一、站在辅导员立场转变自我认识把学生作为成年人看待在教育指导过程中,通过日常沟通发现问题,不能用绝对权威立场说教。创新教育理念是指在现阶段教育发展中把“大思政”教育理念和高职素质教育相结合,把老师辅导教育和朋友交流沟通相结合,给高职学生思想发展和行为建设打下基础。

四、结语

高校管理部门是联系领导和广大师生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对事物协调尤为至关重要。高校应该积极面对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提升高校管理水平,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层次与结构,增强其工作能力,运用长效的管理机制,发挥管理工作效能, 在根本上推动管理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以此真正使管理人员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淮.高校办公室管理现状鸡改善措施[J].知识窗(教师版)2019(1):9-10

[2]刘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及激励机制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1):69-71.

    [3]吴铁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探析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08):185-187.

[4]罗曼.高校管理育人载体运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8):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