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3

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路研究

聂萍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基于生态危机的现实背景,以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为基础,对现代化发展理路研究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中的重要环节。从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西方生态危机及美丽中国建设中探寻现代化的逻辑进路,梳理出人民需要优美环境、追求自然和谐、坚持生态利益至上及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进而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用于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集体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二十大报告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耿步健学者提出,生态集体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体,着力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矛盾,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因此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厘清“生态集体主义”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路。

一、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进路

生态集体主义指的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视人、自然、社会于一体,着力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保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1]

(一)理论逻辑: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人类在认识自然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承认它们的客观存在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承认自然的先在性。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的实在性,双方实际是存在的且能通过感觉直观。[2]196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他提到“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2]530。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其次,从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现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中介,只有参与实践活动的自然界才是有讨论价值的,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最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3]可以看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这也意味着人类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它对自然的依赖性是绝对的[4]。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下,主张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路。

(二)历史逻辑:吸取西方生态危机教训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生态危机逐渐向全球化发展。福斯特曾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表现在方方面面,不胜枚举。”[5]这些危机造成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相互对立。第一,资产阶级运用技术来剥削劳动者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由依赖、敬畏自然转变为改造、利用自然。马克思曾说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里,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比前人创造的所有生产力都要强,都要大。工人沦为资本获取金钱的工具,自然界也成为被剥削的对象。资产阶级还运用技术来获取自然资源,使其为资本利润服务,自然界被迫成为商品化、污染化、军事化的自然[6]。第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断深化“控制自然”的观念。威廉·莱斯认为出现生态问题究其原因是由“控制自然”的观念造成的。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描述到当第一批居民来到这里生活后,这里的一切悄然改变:“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7]工业革命到来之前美国的田园从宁静、美好变为灾难、疾病频发地。因此,应当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实践逻辑: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无节制的索取自然向有度有序的合理利用自然进行转变。首先,深化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意识。习近平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8]山水林田湖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命脉”系统。而后他又将“草”、“沙”纳入到生命共同体之中,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从此述中可以看出,人是价值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才是真正的价值主体。[9]其次,用生态系统治理的方法加快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中明确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必须深化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意识,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10]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再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充分的强调了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必须深化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意识。

二、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在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从内容体系上看,主要由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的目标追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立场、坚持人民生态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等组成。

(一)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的目标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现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表现在物质需要上还表现在生态环境需求中。从它的主要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的需要。第一,生存层面,它是基于人的“自然人”属性出发。人类需要的基本物质资料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所以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靠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其具体要求也各不相同。第二,享受层面,它是基于人的“社会人”属性出发。这一特征是人类区别与其它所独有的,是比生存更高层次的需求类型。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享受需求就会显露出来,表现为生态安全需求、生态消费需求和生态审美需要。第三,发展层面,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将其融合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综上,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与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内涵一致。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立场

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1]从中国传统自然观来看。儒家的“天人合一”和庄子的“万物一齐”,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12]庄子在齐物论中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3],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视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的“道法自然”,主张修心养性、顺应天道的观念。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其中的“自然”是指不受任何约束,无人为干预的顺其自然,因此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华严经》中论述到“心佛与众生,是无三差别”,是指宇宙间的佛、人、动植物等都是平等的。[15]佛家从“众生”、“平等”[16]出发,展现了众生平等的大爱精神。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7]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遵循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三)坚持人民生态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首先,坚持人民的生态利益至上。习近平提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8]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现代化是区别于它国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9]其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和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21]。因此,把为人民服务、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在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的现代化,切合新时代构建人-自然-社会三者的整体性关系,有助于追求自然生态利益和人类集体利益的平衡,也是实现人类从生存状态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一)构建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整体性

在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所追求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以人为价值主体探究人与人的关系。就其存在论来看,不存在“中心”一说,人类相较于大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在价值层面,人处于主导地位,价值评判标准只能是人,而不应扩展到其他关系之中。其次,在探究人与自然的时候把人作为联结其关系的主线。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视域中谈到,人是自然的构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在实践活动中自然是被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若是离开人只谈论自然,这就是与人无关的抽象的自然,没有任何意义。最后,将人作为逻辑起点来探究人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从本质上看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要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重新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世界。

(二)追求自然生态利益和人类集体利益的平衡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不断积累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将经济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方式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生态利益的整体性。恩格斯指出西班牙种植场主焚烧古巴山坡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咖啡树赢利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雨水冲毁掉未受保护的沃土,只留下光秃秃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因对利润的无限追求而忽视自然生态利益,进而造成生态危机,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强调为资本增值服务,完全不将自然生态的规律和长远利益纳入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考虑范围,只维护资本家的私人利益。因此,在追求人类集体利益的同时也要平衡好自然生态利益,要考虑到人类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地球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

(三)实现从生存状态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从“学会生存”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这一过程是人类为自身求得生存拓展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也是生态集体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首先从生存状态转变过程。马克思曾说任何时代的理论思想,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想,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必须调整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推动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生存到可持续发展中的两大关系转变。在工业文明阶段,工业革命伴随的商品经济打破了原始的依赖关系,无情地打破了束缚人们与生俱来的尊严的各种形式的封建纽带,使人与人之间除了纯粹的自我利益,除了冰冷而没有灵魂的 “金钱交易”,再无其他纽带。人类因利益而征服和占有自然,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时呈现为对立紧张关系。因此,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

生态集体主义价值观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将人与自然视为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符合当前我国生态资源严重匮乏的国情,又有助于呼吁世界各国参与地球环境保护中来。人类与自然处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中,面对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应当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耿步健,姚冬玮.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两个率先”[J].江苏社会科学,2016:25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

[4]穆艳杰等.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26.

[5][美]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译文出版社,2006:4.

[6][美]马尔库寨.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8.

[7][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9.

[9]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论析[J].湖湘论坛,2019(6):10.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1.

[11]习近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N].人民日报,2018-05-19.

[12]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01):9-16.

[13]庄子.《庄子齐物论》.转自:习近平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18.

[14]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9.

[15]李琳.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J].东岳论丛,2010(7):27-30.

[16]洪修平.佛学问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1.

[1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3.

[1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日报,2022:16-17.

[19]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4.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1】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9(06):10.

聂萍(1996-11),女,汉族,重庆长寿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